專欄一知半解

讀《論語》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大學》裏講,先修身,後齊家,最後就能治國平天下。我始終疑心這種君王學是朱熹之流強加給孔子的。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只有阿甘纔信。

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個不同的孔子。《孟子》中的孔子總是肅穆莊嚴,《荀子》中的孔子更加出世激進。在《論語》這本書中,孔子時而謙恭,時而狂放,也會罵人,偶爾撒謊。他是不甘寂寞、奔走江湖、到處碰壁的「喪家犬」,最後喟然長嘆:不如回鄉教誨「吾黨之小子」,這纔有了和弟子們的精彩對話,以及記錄這些對話的課堂筆記。

孔子的倫理思想,簡而放言,大抵是推己及人。《孟子》裏對人有「四端」,人都有惻隱之心,講得更加詳細。這一思想源泉的傳播並非順利,「一山放過一山攔」,中間無意中經釋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點化,突然在宋明時期大放異彩,這是後話。

孔子的這一思想,不是出於對「真善美」本質的思辨,純粹是一個閱盡滄桑的老人的感悟。亞當.史密斯在《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中反覆提到人有同情心,也是出於同樣的感悟。這一感悟恰恰契合了腦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結論。人之異於禽獸,在於人有察言觀色,體會別人內心複雜微妙感受的能力。這一能力是我們人類在「出廠」的時候就預裝的一套「系統」。正是由於我們能夠根據自己的感受去推斷別人的感受,纔會有社會倫理的基礎。當然,這種推斷並不一定總是對的,不是講「有一種冷叫我媽覺得我冷」嗎。儒家推崇「己之不欲,勿施於人」,或是因爲在實踐中總是能感受到種種的不對勁。

您已閱讀19%(537字),剩餘81%(223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一知半解

讀書是每日必做的功課,寫作是終生以求的技藝,但深知努力的結果,僅僅是得到了一知半解。作者何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學者,研究領域爲宏觀經濟學和國際金融。已出版專著《不確定的年代》等,譯著《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等。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