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都會有一個不同的孔子。《孟子》中的孔子總是肅穆莊嚴,《荀子》中的孔子更加出世激進。在《論語》這本書中,孔子時而謙恭,時而狂放,也會罵人,偶爾撒謊。他是不甘寂寞、奔走江湖、到處碰壁的「喪家犬」,最後喟然長嘆:不如回鄉教誨「吾黨之小子」,這纔有了和弟子們的精彩對話,以及記錄這些對話的課堂筆記。
孔子的倫理思想,簡而放言,大抵是推己及人。《孟子》裏對人有「四端」,人都有惻隱之心,講得更加詳細。這一思想源泉的傳播並非順利,「一山放過一山攔」,中間無意中經釋家「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點化,突然在宋明時期大放異彩,這是後話。
孔子的這一思想,不是出於對「真善美」本質的思辨,純粹是一個閱盡滄桑的老人的感悟。亞當.史密斯在《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中反覆提到人有同情心,也是出於同樣的感悟。這一感悟恰恰契合了腦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的研究結論。人之異於禽獸,在於人有察言觀色,體會別人內心複雜微妙感受的能力。這一能力是我們人類在「出廠」的時候就預裝的一套「系統」。正是由於我們能夠根據自己的感受去推斷別人的感受,纔會有社會倫理的基礎。當然,這種推斷並不一定總是對的,不是講「有一種冷叫我媽覺得我冷」嗎。儒家推崇「己之不欲,勿施於人」,或是因爲在實踐中總是能感受到種種的不對勁。
您已閱讀19%(537字),剩餘81%(223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