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一知半解

讀春秋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中國歷史,在春秋前語焉不詳,到秦漢後越發沉悶,唯春秋這段還能講個理,中國文明的基因基本可追溯到此。本文爲新專欄《一知半解》首篇。

【編者按】: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經濟學者何帆先生從本週開始,爲FT中文網撰寫《一知半解》專欄,分享一個經濟學人的讀書涉獵。本文爲第一期,談論春秋與中國文化,敬請讀者關注。

我一直想寫點自己想寫的東西,所以兩年前答應了《信睿》的許洋和李楠的約稿。給《信睿》寫東西的好處是,他們根本不管我寫什麼。不會讓我評論G20峯會、最近一個月的宏觀數據,或是談談安倍經濟學是不是有陰謀。隨便寫,想寫什麼就寫什麼。我給他們寫了兩年,成功地把他們的讀者寫得越來越少。

說實話,每次拿到《信睿》,我也不會認真地讀。我只看兩篇文章。一是我自己的,看看有沒有刪改和錯別字。雖然我知道不會,但還是忍不住,就像鎖了門、下了樓,還不放心,回去再拉拉門把手。另一篇我讀李敬澤的《小春秋》專欄。原因是他的專欄緊挨著我的,而且,他比我寫得好。

您已閱讀25%(357字),剩餘75%(105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一知半解

讀書是每日必做的功課,寫作是終生以求的技藝,但深知努力的結果,僅僅是得到了一知半解。作者何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學者,研究領域爲宏觀經濟學和國際金融。已出版專著《不確定的年代》等,譯著《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等。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