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財富分配

財富和不平等的世代轉移

FT專欄作家凱:美國經濟學家克特里考夫曾提出過一個「世代覈算」體系,我們應發展這一框架,以便更好地理解我們今天的行爲將會以何種方式影響後代福祉。

即使按政客標準衡量,18世紀愛爾蘭國會議員博伊爾•羅奇爵士(Sir Boyle Roche)的言論也以愚蠢出名。「除非我是一隻鳥,否則我怎麼可能同時出現在兩個地方?」,這是他爲一次缺席給出的理由(其實同僚中很少有人對他的缺席感到遺憾)。但他的另一句評論——「爲什麼我們要不辭勞苦地為後人做任何事,因為後代又爲我們做了什麼呢?」——是留給後人的。

公共債務就是如今我們不顧後人的方法。英國的公共債務正在迅速接近100%的國民收入。如果我們的赤字處於國民生產毛額(GDP) 5%的水準,我們以損害後代利益爲代價,使自己的財富提升了5%,至少相對於我們本來會做到的——如果我們沒有運行赤字、而且其他一切保持不變。我這句話措辭小心翼翼是爲了說明,解釋這樣一項政策的影響需要多少前提假設。有許多關於赤字的概念(比羅奇更聰明的政客對此都容易混淆),通膨會侵蝕未償債務的實際價值,而且其他一切都保持不變是不太可能的(的確,這是不可能的)。不過,我們當中關心後代的人,不能不對我們遺留的債務感到擔憂。

但公共債務並非唯一(或者最重要)的進行世代轉移的手段。如果說公共債務是後人的債務,那麼公共基礎設施就是他們的資產。放眼倫敦,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並且心存感激的是維多利亞時代祖先留下的遺產——堤防工程、從倫敦向周邊乃至全國輻射的鐵路網、倫敦地下的地鐵隧道以及國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相比之下,倫敦橫貫鐵路(Crossrail)、千禧橋(Millennium Bridge)、碎片大廈(Shard)以及幾十年來最慢的新住宅建設速度是我們今天頗爲寒酸的貢獻。

您已閱讀53%(680字),剩餘47%(60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凱

約翰•凱(John Kay)從1995年開始爲英國《金融時報》撰寫經濟和商業的專欄。他曾經任教於倫敦商學院和牛津大學。目前他在倫敦經濟學院擔任訪問學者。他有著非常輝煌的從商經歷,曾經創辦和壯大了一家諮詢公司,然後將其轉售。約翰•凱著述甚豐,其中包括《企業成功的基礎》(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 1993)、《市場的真相》(The Truth about Markets, 2003)和近期的《金融投資指南》(The Long and the Short of It: finance and investment for normally intelligent people who are not in the industry)。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