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經濟「新常態」需要新引擎

FT亞洲版主編皮林:所謂中國的「新常態」,是一段經濟重心逐步轉移的旅程。對政策制定者而言,應該考慮將資源從公共部門轉到民營部門,造就更多「阿里巴巴」,減少一些大煙囪。這聽著簡單,實際卻必然意味著一次苦旅。

通縮壓力,房價疲軟,成長緩慢,殭屍企業。這說的是日本嗎?不,這說的是中國。

多年以來,北京的政策制定者們一直將20世紀90年代以後的日本視爲值得警惕的例子。如今,2015年的中國經濟在許多方面跟1995年的日本經濟都很相像。這是個問題,對中共來說尤其如此。過去20年,日本實際人均收入的年均增速爲1%。如果中國領導人在未來20年只能實現這樣的業績,那麼他們很可能會被掃進歷史的垃圾桶。

讓中國領導人慶幸的是,上述類比有些牽強。日中兩國的最大不同一目瞭然。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初開始陷入多年的停滯時,已然是一個富國。它的人均收入達到美國的80%至90%。儘管中國的成長一直堪稱奇蹟,但其人均收入仍遠未達到這樣的水準。以購買力平價(PPP)衡量,中國人均收入僅略高於美國的20%。這一點很重要,因爲較窮的國家更容易縮小差距。儘管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和效率低下——事實上,恰恰是由於這些問題和效率低下——中國卻有相對容易的辦法來維持良好的經濟表現。

您已閱讀26%(419字),剩餘74%(116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戴維•皮林

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現爲《金融時報》非洲事務主編。先前他是FT亞洲版主編。他的專欄涉及到商業、投資、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話題。皮林1990年加入FT。他曾經在倫敦、智利、阿根廷工作過。在成爲亞洲版主編之前,他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