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名人夫婦的名字合在一起讀的習慣興起於21世紀初,所以我們有了Bennifer、Brangelina以及Tomkat。國家也未能倖免。而就像一對名人夫婦那樣,曾被譽爲「中印度」(Chindia)的中國和印度兩國也已各走各的路了。一般認爲,「離婚」對中國更有利,因爲中國經濟正在實現自己的潛力,而印度卻在掙扎。
但數據卻告訴我們一個不同的故事。彭博社(Bloomberg)的數據顯示,2004年之後的10年間,印度經濟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實現了年均14%的成長,而中國僅達到12%。同期,摩根史坦利資本國際(MSCI)印度指數的總回報率達237%,而中國指數僅實現了154%的總回報率。
印度仍然具有優勢。印度經濟在更大程度上由消費者驅動——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數據表明,在印度,消費佔國民生產毛額(GDP)的比例超過70%,而中國還不到50%。所以,印度不太可能遭受如今困擾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過多的後遺症。而且,印度的年輕人口也不像中國那麼快老齡化:印度低於15歲的人口數量接近總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在中國,這一數字只有五分之一。里昂證券(CLSA)估計,中國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2010年起已開始下降。印度的勞動人口比例仍在上升,到2030年應該超過中國。
您已閱讀72%(540字),剩餘28%(2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