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十八屆四中全會

褒貶兩極的四中全會法治公報

天則經濟研究所楊俊鋒:無論爭議何在,法治仍是漸進的。僅重申法治和依憲治國,就有極大觀念價值,尤其是在意識形態上的方向價值。這爲最終實現法治提供言說空間。

10月23日,廣受期待的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閉幕並隨後發佈公報。就公報內容總體觀之,大致不出預料,當然於若干細節處也不乏亮點(如最高法院設立巡回法庭、探索設立跨行政區劃法、檢機關等)。從公報的內容來看,其主旨大致可一言蔽之爲:以鞏固現行根本政治體制(黨的領導)的大前提下,強化法律作爲最高執政者約束地方當局的工具作用。

同樣在意料之中的是,會後鋪天蓋地而來的評論熱潮。其中,既大有熱情洋溢的高度評價和期望,也不乏冷眼乃至尖峻的批評。爲何對同一件事情,評價卻如此迥異甚至截然相反?事實上,這很大程度上是由於評判的參照系不同。

在批評者看來:執政黨所謂的法治,無非是鄧小平當年提出的作爲執政者治理社會的工具、方式意義上的「法制」,不過是以(依)法治國(rule by law)而已——甚至有些批評者直接將其比作秦朝的法制;而若沒有真正的民主、分權和人權保障,便不可能有真正的法治(rule of law)。顯然,這些批評無疑是以西方法治發達國家作爲評判的參照物和大前提。若按此標準來觀之,公報當然大有可以物議之處。

您已閱讀19%(452字),剩餘81%(188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