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

亞洲國家的戰略岔路口

美國前助理國務卿坎貝兒:與美國保持政治聯繫、同時與中國建立經貿往來,是很多亞太國家多年來努力維持的平衡。但目前最緊迫的戰略選擇,也許並非在美中之間,隨著中日對峙日益尖銳,很多國家可能將被迫選邊站隊。

在消費領域,亞洲總是充滿選擇。選哪款智慧型手機?聽哪種風格的音樂?去哪種菜系的餐館喫飯?買哪一個品牌的汽車?這些都是亞洲人在消費層面每天面臨的決策。人們對品牌一直存在著某種忠誠度,這種忠誠還會繼續存在,其對象往往是國家照顧的生產商。不過,也有許多流行品牌具有更廣泛的跨境乃至區域吸引力——傳統上,豐田(Toyota)轎車是很好的例子,如今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的產品以及南韓流行音樂(K-pop)也具有這樣的號召力。

儘管亞洲當代的繁榮背後潛伏著歷史原因導致的緊張及不信任,但亞洲政治精英及政府在各自的戰略關係中選擇盟友或喜好的國家時,受到的壓力和制約少得讓人喫驚。的確,一個令人矚目的事實是:多個亞太國家與美國保持著強有力的政治與安全關係,同時也與中國建立了強大且仍在發展的經貿往來,兩者相對和諧地並存著。

這種不斷加強的關係框架的基礎,是幾十年來爲中美關係注入活力的一種戰略理解。美國一直而且仍然是全球唯一一貫支持中國崛起的國家——通過在政治上鼓勵和支持中國的商業現代化;通過開放美國市場,准入中國的大量出口;也通過美國在促進亞洲和平與穩定方面的長期角色。作爲回應,北京方面支持(或者不反對)美國在亞洲的軍事存在及領導地位;美國在亞洲的存在是亞洲幾十年來的支柱。美國和中國的這種「大交易」是一個老牌國家和一個崛起國家之間的交易。從根本上說,這種至今已持續逾40年的大交易,爲全亞洲史無前例的進步提供了保障。

您已閱讀38%(616字),剩餘62%(9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