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

個人數據也成資產?

作家莫羅佐夫:感應器和網路讓「沉默」的設備擁有強大的預測和猜測能力。它們收集數據的價值將令那些生產基礎數據的設備相形見絀。

過去幾十年裏,華爾街讓金融成爲全球經濟和我們日常生活的核心特徵——這一過程通常被稱爲「金融化」。幾乎在同一期間,矽谷也讓數字媒體技術做到了這一點。這一過程也有一個充滿想像力的名稱:「媒體化」。

有報導稱,Facebook正尋求收購一家制造無人機的公司,表面看來這會讓全球最遙遠的角落接入網路,沒有網路連接的美好日子似乎正離我們遠去。

可以理解的是,許多社會評論家發現這讓人很煩,並指責技術侵擾了我們的生活。但他們瞄錯了靶子:媒體化實際上是僞裝的金融化。在顛覆麥迪遜大道(Madison Avenue,美國廣告業中心,這裏指代廣告業,譯者注)之後,谷歌(Google)和Facebook等公司接下來將會顛覆華爾街——這些公司擁有更可靠的數據、更優秀的工程師以及更全面的資料庫。

您已閱讀18%(336字),剩餘82%(149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