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

你保護不了私隱

FT社群媒體記者龐馬:《天羅地網》作者安格溫花了一年時間研究自己能否避開監控網路。這個項目讓她精疲力盡,而且基本上以失敗告終。

當談到數字時代的私隱問題時,人們往往會有一種絕望的感覺。我們許多人都認爲,現在我們太多的電子資訊遭到企業或是政府部門的洩露,我們對這種局面幾乎束手無策。有時我們也會試圖理性地看待此事,告訴自己說,現在私隱可能也不再那麼重要。畢竟,一個品行端正的公民應該不用擔心被監控。

曾獲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的《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記者朱莉婭•安格溫(Julia Angwin)在《天羅地網》(Dragnet Nation)一書中尋求挑戰這種失敗主義。她辯稱,監聽網路的確事關重大,它可能破壞人們的生活。例如,她談到有人被吊銷駕照,因爲他們與另一個駕車者長相極爲相似,從而被人臉辨識軟體誤認爲他們涉嫌僞造證件。其他例子還有,精神疾病患者驚恐地發現,自己原以爲私密的聊天論壇正受到藥品公司的監控和記錄。儘管這些仍是相對孤立的個別案例,但安格溫指出,它們很有可能造成更大的傷害。她提醒我們,與如今Facebook等網站提供的社交定位服務相比,曾讓東德人噤若寒蟬的史塔西(Stasi,前東德情報和祕密警察機構,譯者注)監聽網路根本不值一提。

安格溫花了一年時間研究自己能否避開這些監控網路。這個項目讓她精疲力盡,而且基本上以失敗告終。安格溫從91家收集了自己資訊的第三方數據中介機構(Data Broker)那裏消除了相關數據——這一代價高昂的過程花了她數月時間。但在項目結束之際,還有120家沒有提供自願退出權的公司仍保留著她的數據。她開始使用預付費的「burner phone」(一種用完即扔、可以保護私隱的手機,譯者注)打電話,而且時不時還會把它放在有金屬襯裏的錢包裏以免被追蹤到。但作爲一位有著兩個孩子的忙碌的母親,安格溫發現讓手機處於無法接通狀態有些不現實。

您已閱讀53%(753字),剩餘47%(67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