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歐萊雅(L’Oréal)上週表示,將停止在中國銷售其卡尼爾(Garnier)產品時,很多外界人士認爲,這家法國化妝品集團是加入了西方大品牌的全面撤退,其中以美國露華濃(Revlon)爲首。露華濃上月關閉了其在中國內地的所有業務,裁員1100人,包括940名美容顧問。這一幕確實不好看。
然而,就像中國年長婦女在使用卡尼爾「亮膚」產品PS Cream 5s前有很多皺紋一樣,卡尼爾的故事也存在很多問題。在化妝品的遮蓋下,隱藏著一個更復雜的問題:如何向(以及不向)一個迅速變化的市場銷售大型消費品牌的產品。
教訓一:認真選擇產品定位。苛刻的中國消費者幾乎每週都會調整奢華、高階、平價以及大眾產品的界限。正如古馳(Gucci)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付出慘痛代價才領悟的那樣,在擴張和保持奢華路線之間,很難達到平衡。
您已閱讀22%(362字),剩餘78%(12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