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一知半解

75歲當上教授的學霸

FT中文網專欄作家何帆:曼德勃羅特一有機會就宣傳自己的觀點,但大多數經濟學家都難以接受。曼德勃羅特的論文發表45年後,金融危機爆發了。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在一所頂尖的高校裏當上終身教授,這可能是每一個學者最大的心願。1999年,曼德勃羅特(Benoit Mandelborot)被耶魯大學聘爲教授。這一年,他已經是75歲高齡。不管怎麼說,這也算是人生大事啊。但一切都很平靜。耶魯的校長打了個電話,系裏的祕書列印了一份電腦上做成的聘書,教工食堂爲曼德勃羅特教授打開了一瓶香檳。如此而已。

聽多了那些20多歲就在哈佛、MIT拿到終身教授的神童故事,你可能覺得這個75歲的耶魯教授實在算不得什麼。但曼德勃羅特是一位絕世的高手,真正的學霸。當年他也是一個神童。二戰剛剛結束,他報考巴黎綜合理工學院,以幾乎滿分的成績考了第一名。他是博弈論的創辦人馮•諾依曼的最後一位博士後。著名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聘請他在日內瓦組建跨學科研究中心。法國年鑑學派大師布勞代爾的學生們相信歷史學的未來是量化歷史,邀請曼德勃羅特和他們一起研究歷史學。他在麻省理工學院做博士後的時候,遇到了年輕的杭士基,杭士基想和他共同開創語言學的新天地。他在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的經濟系教過書。2013年拿到諾貝兒經濟學獎的芝加哥大學教授法馬,當年還是一個研究生,他對曼德勃羅特佩服得五體投地。

曼德勃羅特的光芒並沒有被他的這些形形色色的合作者們遮蓋。他自己最終成了一代宗師,被譽爲分形幾何學之父。如果你翻過幾本關於複雜科學的科普讀物,一定會記得那些奇瑰、華麗,頗有幾分巴洛克風格的圖形:海岸線、島嶼、雲朵、神祕的圖案。這就是曼德勃羅特開創的分形幾何學。他的研究範圍極其廣泛:從如何測量海岸線的長度,到雲彩的形狀;從銀河系的密度,到金融價格的異動;從電話通話中的噪音,到繪畫和作曲的規律。「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曼德勃羅特眼中看到的常人完全不一樣。在他看來,雲彩沒有形狀、山峯也不是椎體、光線不按直線運動、海岸線的變化暗藏玄機。正是由於他的研究,我們才突然醒悟,原來看似繁雜的現象背後,居然有如此簡單、優雅的規律。他的研究已經改變了數學、物理學,甚至我們對藝術的理解。

您已閱讀20%(834字),剩餘80%(329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一知半解

讀書是每日必做的功課,寫作是終生以求的技藝,但深知努力的結果,僅僅是得到了一知半解。作者何帆,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學者,研究領域爲宏觀經濟學和國際金融。已出版專著《不確定的年代》等,譯著《世界是平的:21世紀簡史》等。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