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則橫議

新一輪改革可以從「講理」開始

中國天則研究所茅於軾:中國在提高民生上已經比較成功了,但老百姓火氣還是很大。要緩解社會戾氣,大家就都要講理,政府首先要講理,也要爲百姓提供講理的機會。

中國的經濟改革成就非凡,舉世矚目,毋庸爭辯。但是其持續性是有問題的。環境上的,制度上的,利益衝突上的,都不可持續。特別是生活的改善並沒有帶來百姓滿意度的提高。國慶期間有上億人出門旅遊,堪稱太平盛世,但是大家還是意見一大堆,怨言到處有,百姓變得性格暴烈,打架罵人習以爲常。這是文革以前的中國從來沒有過的。這種分裂現象的原因何在?不管答案有多麼不同,但認爲進一步的改革勢在必行還是有共識的。

這種情況是改革以後多年的政經不協調導致的。經濟方面有較大的自由度,但是政治方面進步緩慢。這是大多數人比較一致的看法。在以前的幾屆政府時,大家都盼著政治改革能有所突破,但是事實正好相反,利益集團愈加鞏固,特權愈加氾濫,法治越來越鬆懈,造成正義缺失,民怨加重。現在新一屆政府上臺,大家有很高的期待,這是很自然的。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幾屆領導人,領導體制上改變了過去一個人說了算的制度,變爲常委們的集體領導,本屆政府又由九常委減少到七常委集體領導,其好處是不會像文革那樣出現重大方向性的錯誤,但其副作用是重大決策難於統一,因此效率較低。習近平主席雖然獨攬黨政軍大權於一身,但是也難改分散決策的弊病。從他多次發言的前後不一致可以看出,他所受的周圍環境的約束是很難擺脫的。在經濟改革方面,李克強總理看來心中有數,目標明確,行動果斷;但是在政治改革方面則完全不同。有主張迴歸毛澤東政治路線的極左派;有主張照搬西方民主的極右派。這中間又分成許多不同政治組合的派別,意見的對立十分明顯,協調顯然非常困難。在這種背景下,期望出現果斷、明確的大幅度政治調整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即使最高領導有這種意願,要實現也會冒較大的風險。這是領導集體所不願意看到的前景。

您已閱讀32%(712字),剩餘68%(148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