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變局之年,各方關注。隨著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召開日期的臨近,各方人士也從經濟、政治、法律等不同領域給出各自的改革路線圖。
公衆期待與落地政策之間,分野幾何?中國經濟的高成長能否維持?結構性改革如何破局?各界改革共識如何達成?中國未來道路何去何從?…… FT中文網對於這一議程一直保持關注,並於近期推出了三中全會專題(可見專題鏈接)。
在本文中,肖耿教授回到經濟學的原點,從政府的角色與責任談起。他認爲改革就是改變遊戲規則,就是制度變革,而中國目前面臨的挑戰是構建與世界經濟相容的具有包容性、創新活力、及可持續的新的成長秩序,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職能的轉變;而其團隊的研究也說明,市場的質量取決於政府如何構築恰當的產權基礎設施與宏觀環境。
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於11月9-12日召開,並將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決定。有關三中全會改革內容的研究項目、研討會、論文、辯論在過去六個月到一年可以說每個星期每天都在持續,其激發的研究、思考、猜測遍及全球,且深入到全球每一個重要政治、商業及社會機構的領袖頭腦中。原因很簡單,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同時也是最有活力、潛力及不確定性的大國。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根據他們自己的預測選了2025年全球75個最有活力的城市,中國有29個,但這是假設中國的改革與開放將會沿著過去三十五年的上升軌跡持續。但也有大量的研究提示,中國現有的成長模式不可持續。
您已閱讀5%(589字),剩餘95%(1017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