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危機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些複雜得甚至讓量子物理學家頭暈。但一個核心原因卻很簡單:銀行過於依賴債務來支撐其業務活動,也就是說它們過度利用槓桿。這也是一份新出爐的研究報告鼓舞人心的原因。這份報告由國際結算銀行(BIS)在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產幾乎正好五年之後悄悄發佈。該研究認爲,減少槓桿的努力正在得到回報。監管者開出的藥方在奏效,並且副作用沒有人們擔憂的那麼明顯。
一家高度槓桿化的銀行的資金主要來源於債權人,這是危險的,因爲這些債務必須按期償還,否則銀行就會破產。一家槓桿較低的銀行大部分資金則來源於股東,因而沒有義務在任何特定時間償還任何資金。在困難時期,槓桿較低的銀行更有彈性。
儘管如此,相比債務來說,銀行仍然比較不喜歡用權益資本來支撐其業務活動。原因很簡單:高槓杆銀行破產的風險也更大,它們從納稅人獲得的隱性「大到不能倒」補貼也更多。由於這類隱性補貼會繼續存在(我認爲會永遠存在),銀行家們將更願意用高風險的債務獲得資金,並依靠納稅人來提供免費的安全網。
您已閱讀34%(443字),剩餘66%(85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