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雷曼

雷曼破產的真正教訓

諾貝兒經濟學獎得主斯蒂格利茨:盛行於全球金融危機前的錯誤意識形態和觀念,在危機爆發後的這些年裏,仍然佔據著主導地位。我們的世界從某些方面來看變得更加安全,從另一些方面來看則變得更加危險,但我們迄今仍未對擺在眼前的根本問題採取任何措施。

在紀念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破產和全球金融危機爆發5週年之際,我們必須要問的是:我們從中汲取了什麼教訓?我們的表現如何?美國和歐洲的持續疲弱在多大程度上是由金融部門在危機前的失誤、危機本身以及我們對危機的應對方式造成的?

我們充其量只能說避免了最壞的結果,那就是:「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捲土重來。而這已經很了不起了。我們無從得知這是否應歸功於各國政府和央行官員舉措得力——我們永遠無法確切地知道,如果沒有進行大規模紓困,情況會怎樣。

我們確切地知道的是,在危機後的5年裏,許多歐洲國家的國內生產毛額(GDP)低於危機前的水準,這比經濟大蕭條時期的情況還要糟;西班牙和希臘等國家已陷入衰退;美國勞動力參與率處於35年來的最低水準;目前大多數美國人的收入和財富仍顯著低於大衰退(Great Recession)之前的水準;銀行業更爲集中,金融部門競爭力下降,幾乎每天都會曝出新的金融違規行爲,沒有任何一名高級銀行業官員被追究責任,而且金融部門成功抵制了許多改革——這些改革本來會讓銀行業變得更具競爭力、更加透明、風險更低、不再敢輕易佔普通民衆的便宜。我們還知道,經濟低迷導致的債務和赤字增加如今限制了歐洲和美國拿出可能促進成長和就業的舉措的能力。

您已閱讀34%(539字),剩餘66%(105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