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程度上,我們都生活在貨幣幻覺下,以及私人債務、公共債務、銀行信用創造的龐氏騙局中,全球國內生產毛額不過70兆美元,廣義貨幣供應65兆美元(GDP的92%),而各種債務價值100兆美元(GDP的1.4倍),各種金融衍生產品的名義價值則達到640兆美元(GDP的9.1倍)。歷史來看,任何國家其實從來也沒有真正清償過他們的債務,信用本位以後,各主要存續著的經濟體的負債率就一直都在上升,它們中央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也在不斷膨脹。借新債還舊債以外,通常消解債務的方法就是通膨,使得本代或者下代居民來承擔債務成本,有儲備貨幣發行權的國家還可以向外國人轉嫁成本,只要再融資成本不是高過鈔票印刷成本太多的話,這個遊戲就可以一直玩下去。
日前中國M2突破了百萬億,大家終於發現中國似乎是全球經濟體中最能印刷貨幣的那位——這其中存在誤解,主要源自於中國特殊的貨幣供應方式。一般而言,政府並非可以任意開動印鈔機,央行的貨幣發行必須有相應的資產做支撐,它只能存在於三個管道。其一,對應政府的債權(一般都是本國國債),這是以政府的稅收徵管權作爲發行保障的;其二,對應金融機構的再貸款,這是以金融機構的盈利能力作爲保障的;其三,外匯佔款,央行在發行本幣兌換等值外幣同時具有了對國外商品的要求權。因此央行的貨幣發行機制本質上是資產創造貨幣,這與商業銀行用負債創造貨幣的機制完全相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流動性演進大致分爲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的主題是「經濟貨幣化」(1979-1991),這一階段中原來的計劃經濟和實物配給被貨幣交換和商品貿易全面替代,這迅速擴大了對貨幣的交易需求;第二階段的主題則是「資產資本化」( 1992-1997),標誌之一是上海和深圳股票交易所的建立,另一個則是房地產市場的出現,1998年7月,國務院宣佈全面停止住房實物分配,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中國就此進入波瀾壯闊的房地產時代,這些資產就開始大量吸附流動性,這是出現了所謂「失蹤的貨幣」這一奇特現象,即貨幣供應雖多,但通膨也不是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