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集團開闢新業務,四處招兵買馬,引進了數位「創業顧問」。張博士是其中之一。項目發展過程中,又陸續有一兩位新「創業顧問」加入,包括李顧問。李顧問剛來不久,迅速替代了張博士原來的地位,用張博士的話說,「拉攏了不少人氣」,也博得領導的垂青,這話到了張博士嘴裏就是「他很會拍領導馬屁」。沒過多久,張博士發現有一些會議,自己會被「忘記通知到」;再過一段時間,張博士去找領導彙報工作進展的時候,領導會讓他也跟李顧問說一下……;又是大半年過去了,「創業顧問」們開始有了像樣的頭銜,李顧問成了副總經理,張博士變成項目主任,尷尬的是,張博士並沒有真正「主任」什麼人,而是和新來的大學生一起負責具體項目的執行。
在張博士看來,李顧問並沒有出衆的業務能力,出身也不專業,提出的方案多是拾人牙慧,甚至在總攬大權之後,所採用的方案根本就是當年自己提出的,但他沒有看到的是,在領導設計的版圖中,他和李顧問等人只是一塊新的競技場上的角鬥士,誰能成爲最後的勇者,就重用誰。至於你是靠什麼撐到最後的,是靠力量,還是靠人脈,亦或靠外力,沒人關心。
一家新媒體公司本來需要10個資深崗位,卻招了15個。我問這家公司的招聘主管,爲什麼多招這麼多人,這樣人力成本不是很高嗎?招聘主管說:過不了多久,那些綜合能力差的就會自己離開的。留下來的都是身子板兒硬朗的,好用。原來他們也是在用角鬥士法則篩選人。反正我只需要10個,你們15個自己去拼吧。當然沒人告訴你這裏多招了5個人,那些更早看出人浮於事的跡象從而更加努力的人,留下的可能性更大,那些以爲這裏好混日子的人,則很有可能幾個月後就被清理門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