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臥底經濟學家

經濟學能解釋我的行爲嗎?

FT專欄作家蒂姆•哈福德:行爲經濟學從未像現在這般炙手可熱。但如今有學者指出,行爲經濟學根本沒有解釋我們如何做出決定。

行爲經濟學從未像現在這般炙手可熱。不僅《輕推》(Nudge)、《怪誕行爲學》(Predictably Irrational)、《本能》(Basic Instincts)之類的書籍熱賣,而且該學說在政治上也獲得空前影響力:《輕推》的作者之一卡斯•桑斯坦(Cass Sunstein)是歐巴馬政府資訊與監管事務辦公室(OIRA)主任,另一名作者理察•塞勒(Richard Thaler)爲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新組建的內閣辦公室行爲研究小組(BIT)擔任顧問。

簡單概述一下行爲經濟學——下面的定義借用自《衛報》(The Guardian)——這是一門研究「人們實際上如何做出決定、而不是經典經濟學模型認爲他們應該如何做出決定」的學說。但該學說現在遭遇到抨擊,心理學家歌德•吉仁澤(Gerd Gigerenzer)和經濟學家內森•伯格(Nathan Berg)指出,行爲經濟學根本不像其擁護者宣稱的那樣切合實際。它的確研究了我們做出哪些決定,但根本沒有研究我們如何做決定——因此,它甚至比新古典主義經濟學還要執念於那些對人類思考方式的愚蠢描述。

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常常依賴於「宛若」(as if)理論。這是米爾頓•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於1953發表的論點,他認爲儘管人們不會真正地實時解決複雜的新古典主義優化問題,他們仍然表現得「宛若」在這麼做:在經驗和認知捷徑的共同作用下,以某種方式作出了理性決定。但經濟學家一直不關心這些認知捷徑究竟是什麼。吉仁澤則正相反。

您已閱讀43%(648字),剩餘57%(84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臥底經濟學家

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是英國《金融時報》的經濟學專欄作家,他撰寫兩個欄目:《親愛的經濟學家》和 《臥底經濟學家》。他寫過一本暢銷書也叫做《臥底經濟學家》,這本書已經被翻譯爲16種語言,他現在正在寫這本書的續集。哈福德也是BBC的一檔節目《相信我,我是經濟學家》(Trust Me, I’m an Economist)的主持人。他同妻子及兩個孩子一起住在倫敦。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