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第三眼

誰在影響中國對日決策?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加藤嘉一:中國對日外交決策過程深受日益高漲的網路民族主義影響,其衝擊力必將繼續擴大、深化下去。

前兩期專欄討論了「什麼是網路民族主義」(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5021)和網路民族主義者的資深代表「憤青」的話語權問題(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5121?page=1),分別意味著對概念的梳理和對案例的分析。本期將在此基礎上探討網路民族主義對中國對日外交決策的作用和侷限,作爲本人有關「網路民族主義」研究的階段性總結。

圍繞如何在對日政策上對待國內民族主義,中國知識界曾展開過激烈的討論。

對於上世紀90年代崛起的民族主義,政論家馬立誠認爲有兩個負面因素:一是自大,二是排外。「民族主義的狂熱,與某些媒介不負責任煽風點火有很大關係。一些媒體爲了商業利益,迎合情緒化的低俗市場,墮落到良知與是非的底線之下,不辨菽麥,一哄而起,熱炒『猛料',吸引眼球,導致虛火高燒,惡化了輿論環境……毫無疑問,民族主義的攀升,也給中日關係蒙上了陰影」( 「對日關係新思維——中日民間之憂」,《戰略與管理》2002年第6期)。

您已閱讀11%(450字),剩餘89%(352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第三眼

一個日本人,用中文爲一個國際化的媒體寫專欄,試圖從「非中國人」的第三雙眼的獨特視角,解讀與中國息息相關的事件、現象和問題。 作者加藤嘉一,1984年生於日本伊豆,2003年4月「非典」高峯時來到中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畢業。自從2005月4月親歷「反日遊行」開始,在海內外媒體發表言論。2012年8月離開中國,遷往美國,現任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客座研究員。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