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第三眼

換個角度看中日撞船風波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加藤嘉一:日本黨派政治混亂,大概也促成了中國人對日本看法的改變。一個任期不足一年的首相,怎麼可能策劃一起針對中國的大陰謀呢?

列寧曾經說:「把對外政策和一般政策分開,或者甚至把對外政策和對內政策對立起來,是根本錯誤的、非科學的想法」,這句話後來被歸納爲「外交是內政的延續」。自日中撞船事件以來,兩國外交部門的交涉和談判已經持續了一個星期,這期間果然不斷受到了兩國內政問題的複雜影響。

這次談判中最大的政治變數之一,無疑是決定日本首相人選的民主黨代表選舉。這場選舉在昨天剛剛結束,結果是首相菅直人以721比491的大比分戰勝了挑戰者小澤一郎,成功連任。而先前的兩個星期時間,整個日本政壇已經圍繞這場選舉旋轉了兩個星期。儘管兩位競爭者在選舉前從國家利益的角度達成默契,對「撞船事件」拿出相同的態度,以防被中方利用,但這個選舉本身不可能不對日中談判產生極大地影響。從日方的角度看,如果首相最緊迫的政治目標是在幾天之後取得連任,那他就必須避免採取可能刺激選民的行爲;而中方面對可能在幾天之內離職的首相,也做出了連續四次召見大使的罕見舉動。值得慶幸的是,這次選舉在14日總算平穩結束了,要是被定在24日結束,真不知道日中之間會談成什麼局面。

其實,首相的人選發生變化,在日本已經根本不是什麼大事情了。四年來,日本國民已經接受了六位不同黨派首相的服務,充分地體驗了自己國家的高度民主性,對政黨政治的本質也有了充分的認識。這次菅直人首相雖然在獲得連任後表示「全體國民的信任是改變日本的基礎」,但實際上有很多投票者根本不是爲了改變日本,而是爲了日本不再度換相才支持他的,所以菅直人這次最大的「票倉」就是基層的黨員。不僅是選民,甚至民主黨內部的許多人士也對這種政治遊戲感到厭煩了。有位黨內人士跟我說,「中國的每個五年計劃都產生了高速公路和鐵路,日本在這期間只產生了若干位前首相」。首相是日本政府的最高首腦,過於頻繁的換相對政府的傷害可想而知。只有國內政局在一定程度上變得穩定,外交上才能形成比較一貫的政策,在國際上保住國家的形象。菅直人的連任也許未必是中國最希望的結果,但對在談判桌前已經取得了不少進展的雙方外交官來說,日方政策的連貫性應該是好事。

您已閱讀31%(850字),剩餘69%(19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第三眼

一個日本人,用中文爲一個國際化的媒體寫專欄,試圖從「非中國人」的第三雙眼的獨特視角,解讀與中國息息相關的事件、現象和問題。 作者加藤嘉一,1984年生於日本伊豆,2003年4月「非典」高峯時來到中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畢業。自從2005月4月親歷「反日遊行」開始,在海內外媒體發表言論。2012年8月離開中國,遷往美國,現任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客座研究員。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