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日關係

「憤青」的話語權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加藤嘉一:網路媒體爲主張「愛國無罪」、爲「憤青」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言論空間。

我在上週的專欄(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5021?page=1)中從自己親身閱歷和觀察出發,對於崛起中的「網路民族主義(Net-Nationalism)下了個明確的定義,並給予了描述。

自從9月7日以來,「撞船事件」引起了兩國社會種種摩擦和風波,其中大眾的民族情緒再次成爲了影響外交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日本政府從抓人到放人的政策很不一貫,中國政府採取了強硬的反制措施,暫停了省部級以上官員的來往,許多經貿、人文、觀光等交流項目都被延期了。兩國政府卻保持一種「戰略耐心」,不放棄從政治的高度和民間的積極性改善兩國關係的努力。

日中關係自從2005年上半年在中國全國各地發生反日遊行以來最爲敏感、脆弱的時期。圍繞撞船事件,中國國內的網路民族主義對外交當局的影響很明顯,網民堅決要求外交部對日強硬,在涉及主權、領土的問題上堅決不要妥協,此次事件也是個良好的案例,但由於本次事件迄今爲止依然沒有結束,現在進行總結性的分析並下結論爲時尚早,還有必要繼續觀察。首先,本月底在越南河內舉行的10+3會談上,溫家寶總理和菅直人首相能夠進行正式的首腦會談以及胡錦濤國家主席能否出席下個月在日本橫濱舉行的APEC會議並與日方領導人單獨、正式地會談,是個政治層面的觀察標準。當然,草根層面的信任關係,恐怕需要更多的時間和努力。

您已閱讀14%(579字),剩餘86%(36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第三眼

一個日本人,用中文爲一個國際化的媒體寫專欄,試圖從「非中國人」的第三雙眼的獨特視角,解讀與中國息息相關的事件、現象和問題。 作者加藤嘉一,1984年生於日本伊豆,2003年4月「非典」高峯時來到中國。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畢業。自從2005月4月親歷「反日遊行」開始,在海內外媒體發表言論。2012年8月離開中國,遷往美國,現任哈佛大學甘迺迪學院客座研究員。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