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了大把時間在中國旅行,閱讀有關中國的材料,並深入思考有關中國的東西之後,我得出了一個結論:可以說,中國的最深刻的特點,就是這個國家太大了。這聽上去或許毫無新意,老實講,也像是在白白浪費英國《金融時報》的錢財。然而,中國的巨大規模,有助於解釋關於這個國家的許多事情:從其對國際大宗商品市場的影響,到人們如今經常把這個全球最貧窮的國家之一與(依然)強大的美國相提並論這一事實——對於生活水準與中國不相上下的薩爾瓦多,人們卻漠不關心。
13億的乘數效應,使中國所做的幾乎每件事,都顯得出奇重要。在某些方面,巨大的規模,改變了中國面臨的障礙和所能創造的機遇的本質。
有些情況下,中國的規模是一個明顯的缺陷。不妨以人民幣爭議和中美貿易順差爲例。實際上,中國一直走的是一條常規的經濟騰飛之路。與之前的日本、南韓和臺灣一樣,中國依靠外部需求開啓了工業化進程;爲了適合自身發展的需要,對規則進行了有利於自己的曲解。但與那些國家和地區不同的是,中國早早就「被發現了」。日本上世紀80年代與美國發生嚴重貿易摩擦時,其人民生活水準已幾乎趕上了西方。如今中國惹惱了美國國會,可是中國的人均收入——即使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纔不過是美國的七分之一。倘若中國的規模只有目前的十分之一,那麼誰也不會留心中國(不可自由兌換的)貨幣的匯率。
您已閱讀36%(553字),剩餘64%(97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