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

南腔北調又何妨?

FT亞洲版主編戴維•皮林:推廣普通話並不是國家建設的必然組成部分,但是許多中國人會說,它是中國統一和實力的有力象徵,這個論斷可能是對的。

中國抗議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但因爲拆除明代將領塑像基座上的粵語銘牌而引發的抗議活動,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涉及的「違禁物品」是刻有這位將領鼓舞部下衝鋒陷陣時使用的一句粵語粗話的銘牌。作爲廣州11月份主辦亞運會前一系列「扮靚」措施的一部分,這塊銘牌已在7月份拆除。在對有7000萬人使用的俚俗語言——粵語進行這種公開打壓的同時,還有人提議在黃金時段不再播放粵語節目。主要電影片道將轉而使用屬於北方方言的普通話。

憤怒情緒在粵語網友中擴散。於是,7月底,近千名年輕人聚集在廣州的一個地鐵站,表達對自己的母語被邊緣化的恐懼。一些人還用銘牌上的俚俗衝鋒口號譏諷警察。約有20人因滋事被捕。

您已閱讀18%(287字),剩餘82%(129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