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超過日本的意義

FT亞洲版主編戴維•皮林:即使是按美元計算,中國經濟也已超越日本,成爲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昔日排在第二位的日本曾顯示出了亞洲的潛力,今天排在第二位的中國又意味著什麼?

本週,我收到東京的一位朋友發來的電子郵件,結束語是:「來自三號國家——日本——的問候」。他是在悼念一個時代的終結。他所影射的第二季度經濟數據顯示,即使是按美元計算,中國也已然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將在這個位置上呆下去,直到超越美國成爲老大——除非遭遇大災難或經濟停滯。

按美元計算相當沒道理,因爲匯率波動對數據的影響絲毫不亞於經濟活動。這樣計算並未考慮到,在北京買一套房、喫一頓飯或做一次足療要比東京便宜得多。按購買力計算,中國經濟早在差不多10年前就超過了日本。但這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從這一點上講,中國取代日本的確開創了一個新秩序。自1968年日本超越當時的西德,成爲全球第二大資本主義經濟體以來,第一次出現了一個新的國家,覬覦著美國的寶座。

1968年的日本與2010年的中國存在許多重要的相似之處。當年,日本取得的成就徹底推翻了西方人固有的一切種族歧視觀念:即非白種人的現代化能力有所欠缺。就在1958年,自由派經濟學家約翰•肯尼思•加爾佈雷斯(John Kenneth Galbraith)還在《富裕社會》(The Affluent Society)一書的開篇,將富裕民族界定爲「歐洲人生活的一個世界小角落」。對於許多亞洲人來說,中國的崛起象徵着亞洲地區理所應當地回到了人類活動的中心。過去20個世紀裏,中國有18個世紀都位居世界經濟之首,現在,擁有古老書寫體系的它不過是讓一切恢復到「本來的」狀態而已。

您已閱讀31%(606字),剩餘69%(132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戴維•皮林

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現爲《金融時報》非洲事務主編。先前他是FT亞洲版主編。他的專欄涉及到商業、投資、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話題。皮林1990年加入FT。他曾經在倫敦、智利、阿根廷工作過。在成爲亞洲版主編之前,他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