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官商模式的演進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人們在痛恨官僚資本的時候往往以國有資本的流失爲對照,所以在痛批中往往忽略兩者的互生結構。如果制度沒有得到根本改革,一個官僚資本集團的倒塌往往意味著另一個官僚資本集團的崛起。

在對中國經濟的研究中,官僚資本的演進史是一個很敏感而有趣的課題。這一資本集團往往與國有壟斷資本有著天然的制度性互聯,因此也是當今中國最需要警惕的一股力量。在未來相當長的時間裏,能否遏制這股力量的崛起與公開化,將是中國改革的一個任務。我們考察過去一百多年裏的企業史,也許會得出一些對今天有些警示的結論。

在近現代的百年企業史上,出現了三個很典型的官商,一是胡雪巖,二是盛宣懷,三是孔宋家族。他們的身份都是亦官亦商,是爲「紅頂商人」,其財富累積都與他們的公務事業有關,若要進行比較,我們可以看到四個特點:
第一,胡雪巖在資產關係上還是比較清晰的,他的財富大多來自爲左宗棠採辦軍購,在這期間上下其手,暗喫回扣。到了盛宣懷就官商難分了,官股私股交錯在一起,用當時人對他的議論便是「挾官以凌商,挾商以蒙官」、「害則歸公,利則歸己」。而至孔宋一代,則是公開分立,私下自肥,甚至以國家名義收購,以私人身份瓜分。

第二,他們在國家事務中擔任的重要性也是日漸持重。胡雪巖不過是一個從二品頂戴的掛名道員,盛宣懷已是實授的一品大臣,孔宋更是一國行政之首腦,;兩人主管國家財政的時間前後整整20年。胡、盛及孔宋的資產,一個比一個更龐大,而且斂聚的效率越來越高。

您已閱讀30%(515字),剩餘70%(118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中國公司觀察

中國企業是是非非、磕磕絆絆、浮浮沉沉。 作者吳曉波,1968年出生,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常年從事公司研究,其著作《大敗局》被評爲「影響中國商業界的二十本書」之一,《激盪三十年》被評爲「2007年度中國最佳商業圖書」。

相關文章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