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蕭條

FT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過去的二十年裏,逢8必有一次經濟大蕭條。1988、1998、2008,莫不如是。更讓人喫驚的是,這三次蕭條的邏輯和結果竟然是如此一致。

在中國人的觀念中,8是一個最吉祥的數字。不過,在經濟界,它卻好象是一個魔咒。在過去的二十年裏,逢8必有一次經濟大蕭條。1988、1998、2008,莫不如是。

更讓人喫驚的是,這三次蕭條的邏輯和結果竟然是如此一致:高速的經濟成長,誘發通貨膨脹,政府採取霹靂的行政調控手段,導致經濟迅速轉冷。

1988年的「物價闖關」至今是中國經濟史上的一個「痛點」,在之前的三年,隨著輕工產業的發展加快,企業數目劇增,物資供應的緊張空前激烈,中央三令五申,但是仍然無法阻止越來越多的政府機構和國營機構投身到物資的倒賣中。爲了推動價格的市場化配置,中央決定實施物價改革,因爲準備不足,直接導致了空前的通貨膨脹,《中國物價年鑑》記載,「1988年是我國自1950年以來物價上漲幅度最大、通貨膨脹明顯加劇的一年。在國家計算零售物價指數的383種商品中,動價面達95%以上,全年零售物價總指數比去年上升18•5%,這個上升幅度又是在持續三年物價累計上漲23•7%的基礎之上。」 「物價闖關」僅半年就被緊急叫停,到1989年初,很多建設項目下馬,約有500萬農民建築工返鄉,而此時在鄉村,整頓也使得大量鄉鎮企業倒閉蕭條,社會矛盾迅速激化,到1989年下半年,全國個體戶註冊數減少300萬戶,民營企業從20萬家下降到9•06萬家,國營企業則因產銷萎縮而受到三角債的困擾。這一輪緊縮要到1991年纔得到緩解。

您已閱讀28%(585字),剩餘72%(150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中國公司觀察

中國企業是是非非、磕磕絆絆、浮浮沉沉。 作者吳曉波,1968年出生,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常年從事公司研究,其著作《大敗局》被評爲「影響中國商業界的二十本書」之一,《激盪三十年》被評爲「2007年度中國最佳商業圖書」。

相關文章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