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一個充滿了寓意性的年份。今年是共和國成立60週年,是「五四運動」的90週年,是洋務運動的140年。在如此重大的歷史節點上,儘管面臨種種挑戰,然而,沒有人懷疑一個經濟大國正一點一點顯示出它的面目,不動聲色卻蓄滿力量。
中國本輪工業革命是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的,在此之前,帝國以老大自居,把每一個來旅遊的客人都當成是「朝香客」,而之後則突然發現自己成了「東亞病夫」,於是謀求國家強盛成全民共識,大買辦鄭觀應早就說了,「非富無以保邦,非強無以保富。」國家如何強大,在1978年之前用的是激進革命的辦法,之後的三十年則用的是商業變革的辦法,到今天,中國已儼然成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全球最大債權國,已不可謂不強大了。接下來的問題是,國家強大之後,如何實現民衆的同步富足?
千百年來,中國經濟的問題,歸根到底可以歸結爲三個利益關係的調整:一是政府利益與公衆利益的調整,二是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利益的調整,三是富裕公衆與貧窮公衆的利益調整。
您已閱讀22%(417字),剩餘78%(144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