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應對經濟民族主義?

在當前對保護主義的擔憂中,人們提得最多的是關稅。但自上世紀30年代起簽訂的一系列國際協議已經使得保護主義做法變得更加多樣化,且更爲隱蔽,反傾銷措施、《購買美國產品法》等經濟民族主義手法正愈演愈烈。

在最近的世貿組織(WTO)會議中,墨西哥駐世貿組織大使費迪南•德•馬特奧(Ferdinand de Mateo)甚至揮舞起了這兩個人的畫像。不過,那些焦灼期待著其現代替代品出現的人或許看錯了地方。貿易專家表示,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簽訂的一系列協議,已經阻止了批次提高關稅等赤裸裸的傳統保護主義措施。

當前困境中正在醞釀的經濟民族主義要更加多樣化,也更加隱蔽——相應地,它們也更容易從國際條約網的漏洞中逃脫。駐華盛頓貿易律師加里•霍力克(Gary Horlick)表示:「我們將會看到WTO中的所有缺陷,人們多年來早就知道這些缺陷,但在情況良好時,沒有勇氣去修正。」

的確,儘管20國集團去年11月承諾限制提高關稅,但最近幾個月卻出現了一些這類老式做法。不過,其中多數措施的幅度都相對較小,且遠低於WTO規定的上限,比如印度提高大豆和鋼鐵進口關稅的決定。

您已閱讀23%(374字),剩餘77%(125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