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應傾聽亞洲的聲音

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院長馬凱碩:在美國人忙著建造不切實際的金融帝國時,亞洲人卻把重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最重要的是,亞洲人沒有對未來失去信心。此時此刻,對未來的信心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亞洲國家並未表現得幸災樂禍,雖然它們的確有一些理由可以這麼做。從許多方面來看,美國和歐洲決策者們目前的所作所爲,與他們在1997年至1998年爲亞洲決策者提供的建議完全相反:不要拯救破產的銀行、提高利率,以及平衡預算。如果這些亞洲政府當時「獲准」像西方國家政府目前這樣行事,那麼成百上千萬印尼人和泰國人的處境將會更好。即使要求西方國家向亞洲道歉,也沒什麼不對的。

亞洲人也並沒有被嚇倒。他們從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中汲取了很多寶貴教訓:不要過快開放金融領域、借貸要適度、認真儲蓄、關注實體經濟、對生產進行投資,以及注重教育。因此,當美國正忙著建造一個不切實際的金融帝國時,亞洲人卻把重點放在他們的實體經濟上。這也解釋了爲什麼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最新成長預測顯示,中國2008年和2009年的經濟成長率爲9.7%和9.3%,印度則分別爲7.9%和6.9%。

同樣重要的是,亞洲人的頭腦從未被「市場萬能、政府靠邊」這種奇怪的意識形態信仰所佔據。大多數亞洲決策者都對前美國總統里根(Ronald Reagan)的聲明——「政府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政府本身就是問題所在」——感到無法理解。前美聯準(Fed)主席艾倫•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也只是在最近才承認自己理念中的愚蠢之處,他承認,放貸機構不能做到自我監管。相比之下,幾乎所有亞洲各國政府都認爲,市場那隻「看不見的手」所具備的力量,必須受到「良好治理」(good governance)這隻「看得見的手」的制衡。亞洲對於「良好治理」的重視,或許是這場風暴中一筆貨真價實的財富。

您已閱讀32%(672字),剩餘68%(140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