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記

中國學生在巴黎抗議迪奧演示了什麼?

陳振鐸:旅法學生抗議迪奧不公開致謝就「文化挪用」中國傳統馬面裙設計元素。到底是什麼因素促使這場抗議「牆外開花牆內香」?
2022年7月29日

陸銘「入海」,大都市主義comédie上場

陳振鐸:大國真的一定要大城嗎?大城市真的「一」定乾坤、「一」統天下,主宰所有中國人未來的生活空間命運了嗎?
2020年8月27日

中國地名問題和出路

陳振鐸:在中國,「地名」這項相當於空間身份證的工作,長期被忽視,導致治理缺乏一種系統和現代化的思維。
2019年6月27日

北京南:今天的「低端人口」和1995年冬的浙江人

陳振鐸:因各種複雜關係,他們變成了從事低端產業的人,被「以業控人」,並又在運動式整治中被「以業驅人」。
2017年11月27日

中國應建設什麼樣的嬰幼兒童照護體系?

陳振鐸:中國在國家層面遲遲未進行三歲以下兒童照護體系建設,導致家庭需求被各種非專業力量和資本控制。
2017年11月9日

浙大馮鋼事件中公共辯論爲何失範?

陳振鐸:浙大教授馮鋼四年前的一條微網誌再度引發風波。一場本可能深入展開的討論,爲何會偏離問題的出發點?
2017年10月31日

「鹿晗」粉絲狂熱與娛樂宗教化

陳振鐸:鹿晗是看得見的人,「鹿晗」則是摸不著的神,迷鹿晗的人在行動中實現了符號崇拜和信仰,完成了本由宗教完成的功能。
2017年10月10日

浙江新高考改革的問題是否會演變成全國性危機?

陳振鐸:浙江的新高考方案導致很多對物理有興趣的普通考生不敢選考物理。該方案若倉促推向全國,是否會演變成一場危機?
2017年9月30日

巴塞隆納恐襲帶來的思考

過去的一週,又一座遊人如織的歐洲名城遭到了恐怖襲擊,近幾年,這樣的情形已經讓人見慣不驚。這次恐襲給了我們怎樣的教訓?我們要怎樣才能杜絕此類隱患?
2017年8月24日

2017年8月23日

在年輕人中「失寵」的Facebook

作爲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網路,Facebook正在面臨著網路新貴Snapchat的威脅。願意在Facebook上花費時間的美國年輕人越來越少,而Snapchat則成了他們的新寵。面對年輕用戶流失的局面,Facebook還能風光下去嗎?Snapchat是否會取代它的地位?
2017年8月22日

中國對美國進口血漿的需求日益成長

中國是肝病大國,世衛組織的數據表明每13箇中國人中就有一人受到慢性肝炎的困擾。但受到上世紀河南愛滋病事件、以及種種市井流言的影響,很少有人願意獻血。血漿的缺乏爲肝病的治療帶來了困擾。
2017年8月23日

中央美院葛宇路挑戰了什麼?

陳振鐸:當下太需要葛宇路這樣的藝術家,爲公共生活提供有趣創意並引發討論,中央美院應爲產生這樣的學生而自豪。
2017年7月30日

中山大學撤銷專業風波折射的高教問題

陳振鐸:集改革者、攪局者、強硬官僚等身份於一體的理工思維校長的「改革」,挑起的爭議是整個大學改革矛盾的縮影。
2017年5月12日

巴黎書展:中國在哪裏?

陳振鐸:巴黎書展是繼法蘭克福書展之後的歐洲第二大書展。我很好奇,歐洲的圖書市場對中國是什麼認知現狀。
2017年5月5日

《端》動盪: 「我們」的時代需要什麼樣的媒體?

陳振鐸:媒體更應該是平權、互相尊重與包容的社會學意義上的「我們」的聚合體,而不單是「反對主義」的聚合。
2017年4月14日

法媒指責中方三股勢力意欲何爲?

陳振鐸:中方應提高對法國警察射殺中國公民事件的重視,認識到局勢複雜化可能對中法關係帶來的後果,以對中國公民負責的態度,加快推動查明真相。
2017年4月1日

法國警察射殺中國公民事件背後的問題

陳振鐸:法國警方對中國公民選擇性執法,但對中國公僑民被傷害不作爲的事件近年不時出現,法國爲何如此對待中國人?
2017年3月28日

博洛尼亞:義大利人、猶太人和溫州人

陳振鐸:溫州人在義大利的軌跡和博洛尼亞的猶太人相似,通過手工業起步,走上輕工製造業和貿易,積累財富。
2017年3月28日

我在地方三本學院如何「做教育」?

陳振鐸:體制堅硬,時局艱難,我倒願意在夾縫中找機會。四年多的實驗,我在剛性教育體制和學生自由培養之間找到了平衡。
2017年2月25日

一對在柬埔寨辦學的老夫婦何以感動法國?

陳振鐸:紀錄片《點石成金》講述一對法國夫婦在柬埔寨的人道探索與行動史,收穫《放牛班的春天》在法上映時的效果。
2017年1月2日

中國能否借新亞吉鐵路翻轉在非形象?

陳振鐸:中國是要推動非洲進步,還是隻爲賺錢或輸出過剩產能,這決定了中國在非洲獲得的聲譽與地位的不同。
2016年10月9日

法國治安爲何差到華人上街遊行?

陳振鐸:8月9日法國華人張朝林遭遇暴力搶劫,不治身亡,最終引發8月21日近兩千華人舉行「反暴力、要安全」遊行。
2016年9月2日

後吳建民時代兩岸在法國的外交較量

陳振鐸:大陸在法外交要趕上與臺灣的差距,用吳建民說的講人性、交朋友、互相尊重的方式,入鄉隨俗,遠遠比強勢有價值。
2016年7月1日

高考招生:資源稀缺下如何儘量公平?

陳振鐸:教育沒有絕對的公平,不公平在任何一個時代和國家都會存在。制定政策、分配資源的公共部門,能否讓公民看到消除這種不公平的努力,緩解各種潛在的社會不公心理,是儘量防止引起大範圍衝突的關鍵。
2016年5月20日

去法國安全嗎?

陳振鐸:法國警察似乎對中國移民有選擇性地執法,對日常偷盜和搶劫行動緩慢,在外國移民居留手續辦理中普遍存在官僚行爲,均已成爲日積月累、積重難返的問題。
2016年4月23日

中國漁船遇襲暴露遠洋捕魚問題

陳振鐸:「魯煙遠漁010」被阿根廷海岸警衛隊擊沉暴露出中國遠洋捕魚存在的問題。政府若任由這個問題發展,不建立更系統、科學、嚴格、獨立的監管政策,則既會危及中國漁民的生命安全,也會損害中國的國際形象和海外利益。
2016年3月18日

一位大陸青年的「臺灣記憶」

陳振鐸:臺灣於我而言保留了心理的、文化的故土與源泉。我雖未去過臺灣,但對臺灣的感情卻一直相伴相隨,從來沒有疏離。它從哪裏來,向何方去?藉着千禧年開始的對於臺灣的碎片記憶,我開始思考這些問題。
2016年1月29日

中國在輸掉國際反恐輿論戰嗎?

FT中文網撰稿人陳振鐸:中國外交部最近確認,法國《新觀察家》駐京記者郭玉的新聞採訪許可不再獲准延期。此事爲何會成爲中西意識形態戰的政治事件?
2015年12月28日

「死磕派」有無第三條道路?

FT中文網撰稿人陳振鐸:除極少數英雄外,大多數是普通人。中國是要繼續建構一種類似於美式社會運動的方式去推動社會進步,還是再審慎些,看看有無第三條道路?
2015年12月22日
關於《邊城記》
作者陳振鐸(Zhenduo CHEN),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社會學博士生,法國中歐城市學會召集人,主要研究領域爲中國新安江水庫移民、中歐穆斯林移民、城市街區。邊,邊城的邊、邊緣的邊、邊際的邊,專欄嘗試從「邊」的視野,在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內外,以日常生活的敘事與分析,觀察與記錄中國與歐洲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