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社會

「鹿晗」粉絲狂熱與娛樂宗教化

陳振鐸:鹿晗是看得見的人,「鹿晗」則是摸不著的神,迷鹿晗的人在行動中實現了符號崇拜和信仰,完成了本由宗教完成的功能。

10月8日,在中國國慶長假最後一天的中午12點,鹿晗在新浪微網誌上宣告同關曉彤戀愛後,短短時間內引起鹿晗數百萬年輕粉絲(主要爲女性)的震盪,甚至導致微網誌短時故障。短短一天工夫,這條貼文已收穫近500萬個贊,粉絲們各種自殺傾向、自殘傳言以及複雜情緒出現在輿論中。

很多中老年人和「80後」通過這次事件才知道鹿晗是誰。其實,粉絲們之前展開的「一心一億,一鹿有你」微網誌行動,已經使得鹿晗的一條微網誌評論量破億,創微網誌至今以來最高評論量,也成爲中文網路的「景點」。這背後除了現象級的娛樂傳播外,也帶來滾滾財源。據媒體2017年數據,鹿晗以收入1億8160萬元居范冰冰其次,成爲中國收入第二高的明星。

但除了這些表象外,我們要問,爲何會出現破紀錄的輿論效應?粉絲羣體爲什麼會出現外人眼中的各種極端行爲?最吸引迷妹的偶像爲什麼是鹿晗而不是陳冠希、陳學冬或者黃曉明,也不是又被鹿晗搶了頭條的汪峯?

您已閱讀10%(388字),剩餘90%(335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邊城記

作者陳振鐸(Zhenduo CHEN),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社會學博士生,法國中歐城市學會召集人,主要研究領域爲中國新安江水庫移民、中歐穆斯林移民、城市街區。邊,邊城的邊、邊緣的邊、邊際的邊,專欄嘗試從「邊」的視野,在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內外,以日常生活的敘事與分析,觀察與記錄中國與歐洲社會。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