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張明文章檔案

國開行轉型了?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張明:近期頻繁爲中國國企海外併購提供融資,顯示國開行不願輕易放棄政策性業務。此類貸款風險較大,短期有利於利潤成長,長期卻與該行商業化轉型的目標相悖。
2009年3月2日

危機推動東亞金融合作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張明:中韓本幣互換的產生實質上意味著東亞貨幣合作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東亞金融合作向來具有危機推動的特徵,10年前的東南亞金融危機催生了清邁協議,而次貸危機的爆發又將東北亞地區的貨幣金融合作向前推動了一步。
2008年12月22日

熱錢流出中國?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張明:從最新發布的外資外貿數據來看,由於中國國內套利空間的收窄,進入中國的短期國際資本流動的方向可能發生了逆轉,但熱錢流出的絕對規模有限。
2008年12月10日

人民幣匯率何去何從?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張明:中國應利用目前市場上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發生分化的有利時機,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這包括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區間和減少央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力度。
2008年12月2日

中國外管局vs香港金管局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張明:由於資產配置保守,中國外管局在海外資產組合方面的損失明顯低於香港外匯基金。但從長期來看,中國外管局的投資業績可能將顯著低於香港外匯基金。
2008年11月24日

中國爲何仍增持美國國債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張明:中國央行最近增持國債,與全球範圍內金融機構去槓桿化和人民幣匯率政策不無關聯。我認爲,在中國央行增持的美國國債中,短期國債的比重可能顯著上升。
2008年11月6日

誰來注資中國央行?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張明:當岌岌可危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國財政搭救了之後,誰來「搭救」中國央行日益微薄的自有資本金呢?
2008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