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何去何從?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張明:中國應利用目前市場上對人民幣升值預期發生分化的有利時機,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改革。這包括進一步擴大人民幣匯率雙向波動的區間和減少央行對外匯市場的干預力度。

12月1日與2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連續兩天罕見地跌停,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較前一交易日分別走低156個基點以及22個基點。市場對此異常關注,不少分析師認爲這是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開始反轉的信號——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是否會就此走上貶值之路?

目前市場上的確瀰漫着人民幣貶值的預期,NDF市場上顯示一年後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將貶值至7.20的水準。產生貶值預期的主要原因包括:第一,近期中國人民銀行大幅下調人民幣存貸款利率顯著縮小了中美利差,通過利率平價降低了人民幣進一步升值的預期。第二,發達國家金融機構的「去槓桿化」仍在繼續,這意味著發達國家金融機構將繼續拋售其在新興市場國家的風險資產,將流動資金調回國內償還負債以及投資於美國短期國債等低風險資產。國際收支數據證明「去槓桿化」同樣發生在中國,即最近幾個月份的外匯儲備增加額減去貿易順差與FDI是負值,這表明短期國際資本可能流出中國。第三,9月份與10月份中國宏觀經濟數據顯著下滑,工業增加值與電力消耗數據下滑幅度更是驚人,這引發了對中國GDP成長率可能大幅下滑的擔憂。第四,次貸危機爆發至今,中國出口飽受重創——考慮到出口下滑釋放出來的剩餘勞動力可能引發社會不安定,市場判斷中國政府可能會通過製造人民幣貶值來刺激出口成長。2008年第3季度中國央行貨幣政策報告一反常態地沒有繼續提及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這被認爲是匯率政策可能反轉的一大信號。

然而,市場對人民幣貶值的普遍預期並非基於人民幣的基本面因素,而是主要基於對中國政府未來政策的預測。畢竟,中國並未完全放開資本項目管制,人民幣也並非完全自由兌換,這導致中國央行成爲中國外匯市場上的最大參與者。從目前外匯市場的美元供求來看,如果沒有中國央行入市干預,則市面上的美元供給依然大於美元需求。首先,今年以來,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不降反增。2008年第1至3季度中國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分別爲332.2億美元、420.6億美元和514.8億美元。其次,相對於美國,中國依然是FDI流入國。再次,雖然「去槓桿化」導致部分短期國際資本流出中國國境,但目前中國外匯儲備依然在不斷增加——這說明流入的外匯資金依然遠大於流出的外匯資金。此外,雖然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成長前景的信心有所下降,但市場仍普遍相信中國經濟基本面遠優於美國。畢竟美國經濟第3季度已經進入負成長,而中國經濟第3季度依然有9%的成長。

您已閱讀44%(986字),剩餘56%(126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