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國開行重新掛牌爲股份有限公司。根據銀監會公告,這意味著國開行成爲中國第五家國有商業銀行,「不再包含政策性銀行業務」。然而,近期國開行的動向並不完全域性限於商業化範疇。
從商業化角度來看,國開行收購深發展,即使是傳聞,也具有相當程度的合理性。國開行轉做商業銀行業務的最大劣勢,在於缺乏能與其他國有商業銀行匹敵的融資來源。儘管國開行在轉型期內可以繼續發放主權信用評級的金融債,但該期限只有兩年。同時,兩年過渡期內,市場可能對國開行能否享受主權信用評級感到懷疑,致使以3A級發行的國開行債券出現流標。而兩年之後,一旦國開行在發債方面與其他商業銀行相比並無優勢,那麼國開行缺乏儲蓄營業處的劣勢將顯露無疑。事實上,儲蓄營業處並不僅僅意味著融資來源,還意味著資產管理與中間業務。對國開行而言,與其從無到有構建儲蓄營業處,不如併購一家具有適當規模且良好口碑的股份制商業銀行,省時借力。
因此,國開行併購深發展就顯得順理成章。儘管深發展的存款基礎並不能完全匹配國開行龐大的貸款規模(2008年底深發展的存款規模約3500億元,而國開行的貸款規模高達2.8兆元),但深發展的分支機構遍佈中國最富庶的南方沿海地區,其高收入的企業與個人客戶資源無疑對國開行具有一定吸引力。此外,國開行還可通過併購多家地區性商業銀行來放大自己的營業處規模。
您已閱讀38%(561字),剩餘62%(93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