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華爾街日報》報導,據美國經濟學家Brad Setser估算,中國央行在2008年8月至2008年10月之間增持了美國國債500億美元,總額達到7500億美元。中國已經顯著超過日本(5950億美元)成爲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國。中國央行持有美國國債規模佔外國央行持有美國國債總規模的35.4%,佔美國可流通國債總額的13.3%。
次貸危機爆發至今,美國政府承諾用於救市的潛在資金規模已經高達1.8兆美元。增發國債無疑將成爲美國政府用於財政融資的最重要手段。目前美國財政部的未償還債務達到10.5兆美元,其中可流通國債總額爲5.7兆美元。如果美國政府全部採用增發國債的方式來爲救市成本融資,這將顯著擴大可流通國債規模,一方面導致新發國債收益率上升,另一方面導致存量國債的市場價值縮水。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中國國內就中國央行是否應繼續購買美國國債,展開了非常激烈的爭論。反對意見認爲,既然美國國債的市場價值可能繼續縮水,而且金融市場穩定之後美元可能大幅貶值,繼續增持國債意味著未來可能出現更大損失,此舉不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支持意見則指出,如果中國不繼續購買美國國債,那麼爲了把新發國債推銷出去,美國政府的自然反應是大幅提高新發國債的收益率,這將導致中國央行持有的存量國債價值更加猛烈的縮水。因此,通過繼續購買美國國債的方式來幫助美國金融市場儘快恢復穩定,從整體上而言有助於最小化中國外匯儲備在次貸危機中的損失。
您已閱讀33%(608字),剩餘67%(121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