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注資中國央行?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張明:當岌岌可危的房利美和房地美被美國財政搭救了之後,誰來「搭救」中國央行日益微薄的自有資本金呢?

掌控著印鈔機的中國央行,是否需要擔心自有資本金的問題呢?

仔細觀察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不難發現——自2002年5月央行自有資金從355.21億元降低至219.75億元(注:按對美元6.84的匯率水準折算,即相當於32億美元,以下皆沿用此匯率)以來,央行自有資金在隨後六年左右的時間內一直維持在後一水準上。截至2008年7月底,央行的總資產高達19.75兆元——這意味著當前央行的資本資產比率僅爲0.11%。換句話說,假如央行資產的市場價值發生高於0.11%的虧損,如果用資本金來衝抵資產減值的話,央行的資本金就爲負了。

事實上,目前央行資產負債表上的最大問題是資產負債的貨幣錯配。截至2008年7月底,在資產方,央行具有高達15.26兆元(2.23兆美元)的國外資產;同時在負債方,央行只具有892.35億元(130億美元)的國外負債。即使考慮到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負債方還有一部分外幣存款準備金,毫無疑問的是,央行在財務上具有巨大的外匯風險敞口。倘若簡單假定央行的外匯風險敞口規模等於目前中國政府的外匯儲備規模,即1.8兆美元,同時假定其中大約65%是以美元計價的資產,那麼一旦美元相對於人民幣貶值10%,則央行就不得不承擔1170億美元的匯兌損失,這相當於央行當前資本金的36.6倍。而自2005年7月人民幣匯改以來,單是因爲人民幣相對於美元而導致的匯兌損失,就已經遠遠超過了央行資本金所能覆蓋的水準。

您已閱讀27%(602字),剩餘73%(161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