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山文章檔案

被科技城市忽視的「落伍者」

王爾山:智慧城市默認所有人都是智慧型手機使用者。但如今技術發展太快,那些技術「落伍者」被城市忽略了。
2018年7月29日

人工智慧是讓機器人取代人類嗎?

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微軟亞洲研究院院長洪小文說,只有等人類瞭解了創造力的產生過程,纔有可能教會電腦人類特有的那種創作。
2017年3月13日

相親
相親中的博弈

王爾山:社交也好,相親也好,你在言語和行爲上的回應會直接影響對方的下一步抉擇,一些場面話和客套行爲反而會帶來誤解和尷尬。
2016年4月13日

網購
網購退貨「博弈論」

FT中文網撰稿人王爾山:發起退貨申請後,就成爲一場相繼行動的博弈,如同下國際象棋,我走一步,你走一步,然後我決定下一步怎麼走。
2015年11月18日

求職
選工作的冰淇淋模型

FT中文網撰稿人王爾山:選工作機會,是一種博弈。一旦答覆有期限限制,時間,就成了一個隱形的博弈參與者,就像隨時會融化的冰淇淋。
2015年10月9日

熊貓
一個美國人的中國夢

FT中文網撰稿人王爾山:我在華盛頓遇到美國教師Kate,因喜愛熊貓,她被稱爲Panda Lady。「熊貓外交」就這樣讓一個普通美國人愛上了中國。
2015年3月25日

城市
大城市思考題

FT中文網撰稿人王爾山:一流學者雲集的高階論壇,往往會選址在一線城市。那麼問題來了,大城市真的更容易匯聚資源、帶來更多機會麼?
2014年12月29日

旅行
帶著爸爸去旅行

FT中文網撰稿人王爾山:想再去一次去過的地方時,「帶爸爸去」就成了最好的理由。後來發現,除了爸爸,很少有人能陪我保持這種興致了。
2014年9月11日

旅行
一場認識自己的旅行

FT中文網撰稿人王爾山:走完戈壁挑戰賽後,我發現原來我也是可以做到的。我原以爲自己沒有那份耐力,而現在對自己有了新發現。
2014年7月2日

外交
跑偏的「馬航」話題

FT中文網撰稿人王爾山:今年香格里拉對話上,當中方請馬來西亞國防部長談失聯馬航的搜尋進展時,馬方部長的回答有點出人意料。
2014年6月24日

英語
英語全球化,是好是壞?

FT中文網撰稿人王爾山:一方面,朋友抱怨土耳其旅遊網站沒有使用英語;另一方面,波蘭詩人抱怨波蘭語等小語種詩歌不容易被出版社看中。
2014年1月7日

外交
國防部長們聊什麼?

中國資深媒體人王爾山:我一直很想知道,有什麼話是各國領導人非得見面才能談的呢?在「香格里拉對話」國防部長高峯會議上,終於窺見一斑。
2013年6月26日

婚姻
落單的朋友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爾山:因爲沒有跟上其他朋友的步伐,在差不多的時間進入結婚、生子等人生重要階段,有些朋友漸漸落了單。
2012年5月14日

愛情
愛的條件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爾山:愛應該是無條件的,這是很多人發自內心相信的。但在實踐裏,有意無意之間,我們都在給愛附加條件。
2011年11月1日

戰地記者該有的準備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爾山:《泰晤士報》戰地記者有防生化與核輻射的防護服、防毒面具和基本急救包,過濾水的設備,報社還爲記者買了保險。
2011年3月22日

與美國駐華大使聊天

FT中文網特約撰稿王爾山:洪博培說:「我的工作就是儘量讓別人看見我,讓他們知道,美國人跟他們其實很相似,一樣願意投資於下一代,一樣想要得到醫療保障。」
2010年7月6日

經不起推敲的安保規定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爾山:上海世博的禁帶物品清單,第七項是「無線電遙控玩具、對講機等無線電發射設備」,那麼手機算不算?
2010年5月16日

網路時代的撤稿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爾山:現在如果報導對象不喜歡報紙發表的報導,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希望報社從網路版撤稿。
2010年5月9日

谷歌
谷歌總部初遊記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爾山:谷歌像大學校園,一座座漂亮大樓,一片片漂亮草地,Facebook藏在一座小樓裏,Twitter只佔一座樓的一層。
2010年3月28日

微網誌
在微網誌上「找朋友」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爾山:微網誌讓人通過自己的好朋友認識更多的人。因爲和好朋友興趣相投,所以和他們的好朋友也更容易成爲朋友。
2010年3月10日

阿修羅與博弈論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爾山:在日喀則的扎什倫布寺,導遊所說的「受傷的總是阿修羅」或許有另一種解釋。
2010年2月21日

不同的「全球化」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爾山:今天的全球化與1840年已完全不同。好處有很多,但壞處卻似乎不那麼容易列舉,只能歸結爲「環境問題」。
2010年1月19日

廣州食客的新習慣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爾山:因爲下館子的人變少,廣州不少餐館索性十點關門。這個新習慣很可能又將影響未來經濟。
2009年12月20日

旅行
迷失在中國西部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爾山:因爲藏語譯法不同,同一座山峯竟有3個不同的中文名;而兩個月前我在青海看到的收割景象又在西藏重演。
2009年11月12日

美國也有「啃老族」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爾山:年過半百的美國記者還指望著父母的財產退休。由於經濟不景氣,越來越多的歐美年輕人住在父母家裏。
2009年10月28日

在青海「慢慢遊」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爾山:漫遊,就是慢慢遊,我在青海村莊體會到這句話的深度。這裏一切都不著急,白天也從不鎖門。
2009年9月22日

中國孩子「沒良心」?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爾山:中國父母除了撫養教育孩子,還包辦孩子的婚房甚至工作,這在七零後或九零後中都很普遍。
2009年9月1日

記者
沒有絕對客觀的新聞報導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爾山:一位英國主編不相信存在絕對的客觀性;當編輯選擇甲選題而放棄乙選題的時候,就已經是一個主觀決定了。
2009年7月19日

人們需要文字遊戲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爾山:「第三世界」和「新興市場」哪個更能吸引資金的湧入?明知是文字遊戲,無可否認的是它帶來的「正面的、能夠振奮人心的」效果。
2009年6月28日

機艙內空氣髒嗎?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爾山:和很多人的錯誤印象相反,機艙內空氣其實比大多數環境的空氣還要乾淨,因爲機艙使用醫院級空氣過濾系統,每小時更換幾次。
2009年5月26日

被騙術圍繞的中國人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爾山:有句名言是「在網上沒人知道你是一條狗」,這曾讓網路令人著迷。但現在中國的情況是「沒人知道你不是一條狗」,不管是網上還是網下。
2009年5月3日

出差偷閒逛書店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爾山:在陌生城市逛散發著同樣墨香的書店,能給焦慮緊張的商務人士帶來安全感,是比shopping therapy更有效的放鬆方式。
2009年4月14日

猜猜誰先被裁掉?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爾山:最近一次同學聚會,說的都是各自公司採取什麼措施,從而達到削減開支的目的。而以前說的都是家長裏短,很少分享辦公室故事。
2009年4月2日

記者
成爲「悶蛋」的憂慮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王爾山:工作之外,再也找不到其它的生活興趣點,就會成爲讓人討厭的「悶蛋」。我恍然發現,自己已經有了「悶蛋」先兆。
2009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