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喆文章檔案

關稅
中美之間,沒那麼容易判斷輸贏

萬喆:中美之間的這場較量並未真正終結,而是走向了一個更加深沉、更加戰略性的階段。這不是一個開始的結束,也不是一個結束的開始,而是一場全球秩序重塑中的深水迴響。
5月27日

中美之間,沒那麼容易判斷輸贏

萬喆:中美之間的這場較量並未真正終結,而是走向了一個更加深沉、更加戰略性的階段。這不是一個開始的結束,也不是一個結束的開始,而是一場全球秩序重塑中的深水迴響。
5月27日

川普
關稅之外:川普的全球秩序重塑邏輯

2025年,川普再度執政,其關稅政策迅速成爲全球焦點。關稅加徵不僅打破了傳統貿易政策的技術邊界,也對映出川普政府對全球經濟秩序的重新定位
4月14日

丁真、楊超越、普通人

萬喆:普通人和普通人,並不是一樣的普通人。做一個精英眼中的普通人,好像很容易,但做一個普通的普通人,談何容易。
2020年12月10日

處長「治國」還是「處長」誤國?

萬喆:「處長治國」是個官僚機制的「老問題」,行政權力太大,處長甜頭就大。對「處長治國」的質疑,其實是對行政權力過於傲慢的質疑。
2019年2月28日

疫苗
疫苗問題背後的「雙軌制」

萬喆:從疫苗廠家就可看到,這終究是一個行政與市場關係不清,帶來政企關係不清的隱形壟斷問題。
2018年7月25日

中美貿易談判:忍痛易,忍癢難

萬喆:中美貿易摩擦給我們的最大益處,就是在最近許多年裏,又一次給了我們「痛」感。是關於「國家安全」的「刺痛」,是關於「智慧財產」和製造業升級的「灼痛」,是關於晶片制裁的「撕裂痛」。
2018年5月22日

最嚴禁酒令的背後

萬喆:飲酒誤事當然是壞事,但酒之「惡」有時並非起源於酒。古今中外,關於「酒當不當禁」的討論均長期存在。
2017年11月7日

醫改
從榆林孕婦事件看中國醫改歧路

萬喆:機制的設計需要獎懲得宜,打著甩鍋的主意,從解決表面文章出發,不是真的改革,也肯定無法獲得成功。
2017年9月11日

兩會釋疑:中國在摸索自身特色的經濟改革模式?

萬喆:面對難啃的骨頭,結果後效需長期觀察。政府強力主導下的市場化改革,能否成爲一種新的「中國模式」?
2017年3月8日

2017:防止「進」的冒失,也要防止「穩」的超調

萬喆:「穩」和「進」已成爲一體兩面,只有穩中求進,同時進中求穩,方能在無限動態的新常態中實現穩態。
2017年1月8日

諾貝兒經濟學獎得主和計程車

萬喆:從科斯到哈特,經歷了經濟學理論的許多爭論與變革。當人們在確定中摸索,發現不確定纔是真正的科學。
2016年10月18日

中國債務:問對的問題,看真的危機

萬喆:債務會不會引發信用危機?會不會引發效率危機? 債務預期隱含危機,危機可能不在表面,而在結構深處。
2016年8月3日

高考
高考:錄取率越「平衡」越失衡

萬喆: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教育資源配置非均衡會惡化階層差距,加劇不平等。什麼造成了不均衡?是招生制度?是教育基礎?還是招生制度與教育基礎的脫節?
2016年6月12日

「權威人士」的苦心:唯有改革不能辜負?

萬喆:對「權威人士」訪談,也許在用「顯微鏡」進行微觀分析後,再用「望遠鏡」進行宏觀測評,才更能瞭解事件的核心意圖,作出最爲精準的預判。
2016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