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新冠疫情結束後的基本總結和心得

曹辛:在一個全球性疫情氾濫和大國博弈的動盪年代,政治與外交決策會深刻影響全球公共衛生政策和抗疫的有效實施。

每週時事分析:中國抗疫困擾的本質是認知問題

曹辛:一旦確立了正確的抗疫指導思想,一些給當前中國帶來嚴重抗疫困擾的問題都會迎刃而解,而這個正確的指導思想就是科學掛帥。

上海新冠疫情「拖長尾」

葉勝舟:1月「世上最小中風險地區」曾刷屏;如今無人敢再提「精準防控」,有「棒殺」、「滬貶」之嫌,走了另一個極端。

每週時事分析:上海解封,北京抗疫模式獲勝

曹辛:就當下北京和上海兩種抗疫模式而言,經過綜合比較可以說,面對奧密克戎病毒侵襲,北京模式勝,上海模式則是不成功的。

「大上海保衛戰」如何收官?

葉勝舟:武漢、西安封城喫過的所有苦頭,上海重走了一遍,沒有以往骨子裏的從容優越,更談不上「螺螄殼裏做道場」的精緻。

上海艱難探索Omicron毒株「防控新路」

葉勝舟:探索「防控新路」必然伴隨著新風險、高風險。抗疫就是與病毒打仗,市級層面直接嚴格管控,上下齊心,權責對等,更高效更有力。

中國「與病毒共存」宜緩行穩行

葉勝舟:公共政策的討論或實施,不是零和博弈,而是共存博弈。大家都往中間走,通過一系列討論達成妥協和平衡,形成公共意見和公共政策。

中國常態化防疫承受Omicron大考

葉勝舟:如果現在草率開放邊境,中國大機率出現人道主義劫難。只有國產第二代疫苗全民接種85%以上,中國才能如疫情前一樣全域全時開放。

新冠疫情多點復燃考驗中國「清零」策略

中國內地正在努力遏制自兩年前武漢爆發新冠疫情以來最大規模的疫情。衛生部門週五報告稱,過去一週,每日新增病例數量增加了兩倍。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中國調整「清零抗疫」政策或被誤解

曹辛:中國如果要調整「清零抗疫」政策,一定會按照空間和時間,有先有後、逐步地、有條件地調整,在這中間還不排除會有政策執行上的反覆。

香港
每週時事分析:香港抗疫與中國民航局開放國門的檔案

曹辛:遏制香港疫情是當前一切的前提。無論香港未來用「躺平」還是「清零」的辦法抗疫,當前都首先需要嚴厲控制住香港的疫情。

展望:中國抗疫兩週年的六個挑戰

葉勝舟:選擇「與病毒共存」的國家,有望很快實現自然免疫,恢復正常生活,這給中國開放國門帶來「兩難」選項。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新冠3月結束?福奇說「要爲最壞情況做好準備」

曹辛:是否如國際權威專業期刊《柳葉刀》文章說的,奧密克戎的泛濫意味著,此次新冠大流行將於3月結束?中國將如何對待這場全球疫情?

反思:中國抗疫兩週年的十二個問題

葉勝舟:不忌諱反省缺陷、教訓,主動體檢自身更有益健康,這才稱得上成熟自信。在下一次危難之際,能夠更早發現、更快預警、更少損失。

每週時事分析:臨近冬奧會的中國疫情

曹辛:在面臨新的病毒變異形勢下,中國的疫苗和抗疫方式已經越來越難以適應新局面,中國的抗疫現狀會成爲今年中國外交的軟肋。

香港
港府官員:香港沒有放鬆嚴格入境限制的「時間表」

香港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邱騰華表示,奧密克戎全球疫情造成的混亂,增強了港府和公衆對香港「清零」抗疫策略的信心。

中國仍需堅持「動態清零」防疫策略

葉勝舟:Omicron毒株全球擴散背景下,事實證明,中國的「動態清零」策略適合國情,現有條件下收益遠高於損失,還需堅持一段時間。

Delta疫情衍生爭議:防疫策略、疫苗有效、病毒溯源、第三針

葉勝舟:我們正在經歷百年一遇的傳染病浩劫,至今看不清終點和拐點,倒逼人類凝聚團結爲命運共同體,共同的敵人有且只有一個——病毒。

湯蓓:全球新冠疫情下中國衛生外交怎麼走?

湯蓓:中國衛生外交的總體目標是團結國際社會共同對抗疫情,採取積極作爲的國際衛生外交,國際衛生合作已成爲中國外交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IMF總裁:如何充分發揮新特別提款權的作用?

格奧爾基耶娃:脆弱國家將能夠利用新的特別提款權支撐其經濟,加緊抗擊疫情,我們需確保有更多特別提款權流向最需要的地方。

中國抗疫策略並不面臨不可解的矛盾

劉波:「與病毒長期並存」和追求動態清零的目標可以並行不悖,但中國的清零目標在實行過程中要重視政策的科學性,把握好施政尺度。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關於抗疫,中國又面臨戰略性抉擇

曹辛:中國國內對未來中國的抗疫路徑應該是繼續走病毒清零還是「與病毒共存」路線,近來實際上出現了一場大討論。

新冠確診逾2億:中國堅持動態清零,全球疫海無邊

葉勝舟:西方發達國家提前開放存在感染高風險,亞洲尤其東盟新增病例太多太快,全球疫情仍未見拐點、結束更遙遠。

廣州疫情防控未完全跑在病毒前面

葉勝舟:從本週疫情防控指揮部劃中風險地區逆向解析,可以判斷,廣州疫情防控儘管很努力,但仍未完全跑在病毒前面。

中國疫苗接種需要「黃金第三季」加速

葉勝舟:假如國藥、科興等本土疫苗主力軍的二、三期產能如願在6月釋放,中國應迅速總動員,在7-9月集中大規模接種。

新冠「三棱鏡」之二:疫苗外交、疫苗社會、疫苗體育

葉勝舟:疫情肆虐中的疫苗是最貴重的禮物,是硬實力、軟實力的綜合體現,也是兩國關係的晴雨表。在這方面,美、歐、中、俄暗中較勁。

新冠「三棱鏡」:疫苗技術、疫苗經濟與疫苗政治

葉勝舟:各國經濟基礎和支柱產業不同,民衆忍耐力和政府領導力也不同,需要在恢復經濟和防控疫情之間尋找自身合適的平衡點,沒有標準答案。

中國新冠疫情冬季防控的十個問題

葉勝舟:春運數以億計人次的密集流動,必然給寒冬疫情防控帶來嚴峻挑戰。梳理目前存在的問題和隱患,至少有十個。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國際抗疫外交鬥爭已然開始

曹辛:疫苗即將誕生,國際抗疫外交鬥爭已經拉開序幕,但結束全球新冠大流行尚需時日,不要將抗疫政治掛帥。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中國的抗疫表彰大會與第二波疫情

曹辛:中國政府需要對這場波及中外的疫情向國內外有個交代和總結,但世界性疫情並未結束,也決定了這是階段性總結。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疫苗競賽正在被政治化

曹辛:在疫情緊迫的形勢下,「多快好省」幹防疫行不行,可以有不同意見,但有兩條底線恐怕毋庸置疑應該遵守。

一週疫情熱詞:新疆、大連、香港、開城

葉勝舟:人類對抗新冠病毒,在早期難免付出代價。但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走過的彎路非得再走,那就太冤、太笨了。

中國疫情常態化防控的經驗與隱患

葉勝舟:中國疫情防控的八個經驗和特點日益清晰,但地方政府防控層面上,疫情資訊及時性、透明度有待改善。

疫苗
俄羅斯駭客被指攻擊西方新冠疫苗研發團隊

英國情報官員稱,俄羅斯政府背景的駭客攻擊了正在研發新冠疫苗的英國、美國和加拿大製藥公司和學術機構。

英國
英國首相承諾對抗疫工作進行獨立調查

這意味著官員們在危機之前和期間作出的決定將受到嚴格審查。但強森表示,立即展開調查將是不合適的,因爲抗疫仍在進行中。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中國與世衛關係在本質上進入新階段

曹辛:世衛對中國的態度變得微妙,抗疫半年多來中國的國際環境也變得敏感。中國可以總結一下過去半年的公共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