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中歐關係

危機與冰期:中歐關係的當下與未來前景

黃昆:基於中歐之間的既有矛盾,外界已降低對中歐領導人峯會的預期。相比於峯會成果,人們更關心的是未來中歐關係發展將走向何方?

中國與歐盟計劃於7月24日在北京舉行中歐領導人峯會,以紀念中國與歐盟建交50週年。然而,因爲中國在俄烏戰爭中對俄羅斯的「策應」以及在電動車、太陽能面板以及稀土等經濟貿易議題上的分歧,中歐關係不僅沒有出現川普衝擊下外界所期待的升溫跡象,反而倒緊張感凸顯。最突出的表現莫過於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7月8日在史特拉斯堡歐洲議會發表演講宣稱,歐洲將重新尋求平衡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其中包括要求中國放寬對歐洲企業的市場準入、放鬆對稀土產品的出口管制。產能過剩、中國在俄烏衝突中對俄羅斯的策應問題也將在峯會上被提及。馮德萊恩在演講中指出,中國有著人類歷史上最大的貿易順差,大量商品出口湧向歐洲,同時中國加大了歐洲企業在中國經營的難度。「如果我們的夥伴關係要向前發展,我們需要真正的再平衡,減少市場扭曲,減少中國出口的過剩產能,併爲歐洲企業提供公平、對等的准入。」歐洲媒體針對馮德萊恩的講話評論稱,馮德萊恩尋求重新平衡與中國的經貿關係,並宣稱將在中歐領導人峯會上提及中歐關係中的棘手議題,相當程度上等於給此次中歐領導人峯會確定了基調,從而降低了外界對中歐領導人峯會的預期。

除了馮德萊恩的講話,事實上包括中歐領導人峯會本身就凸顯了雙方之間關係的緊張程度。中歐領導人峯會原本應該在布魯塞爾舉行,但是後來經過雙方協商轉而在北京舉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將代表歐盟前往北京參加峯會。峯會原計劃時間爲兩天,但據德國媒體報導,按照中國方面的計劃,峯會時間被壓縮爲一天。在峯會議題上,歐盟希望就巨大的貿易逆差以及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展開討論,而中國則更願意將議題侷限於氣候保護議題。

「川普2.0」衝擊下的中歐關係升溫並未出現

您已閱讀16%(710字),剩餘84%(371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