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歐關係

一週世界輿論聚焦:美國關稅戰加劇中歐衝突

曹辛:馮德萊恩試圖利用中美博弈,從中獲利。這是當前中歐關係的癥結,而中國對歐洲,在經濟和外交領域,客觀上也存在著提升關係的必要。

上週中歐之間的矛盾成爲了世界輿論的焦點之一。在本月即將舉辦中歐峯會的時刻,歐盟主席馮德萊恩公開向中國提出三大訴求:要求中國放寬歐洲企業的市場準入、放鬆稀土出口管制;並要與中國領導人討論中國的產能過剩問題;以及中國在俄烏戰爭中對俄羅斯的支持問題。這一切使得今年的中歐峯會馬上變得有些不確定了。

中歐關係的現狀是多種原因決定的,最重要的三大原因是:美國發起的關稅戰、中美博弈以及俄烏戰爭。這一切使得馮德萊恩試圖利用中美博弈,並以此從中獲利。這是當前中歐關係的癥結,而中國對歐洲無論是在經濟還是外交領域,客觀上也存在著提升關係的必要。

美國關稅戰加劇中歐矛盾

當前歐洲面臨著三大沖擊:美國正在向包括歐盟在內的全世界徵稅,中美博弈正酣,俄烏戰爭衝擊。在這種背景下,失去了俄羅斯的能源以及正在和即將失去中美市場、自身安全面臨俄烏戰爭威脅的歐洲,選擇了與上述三大沖擊密切相關的中國爲切入點,利用中美博弈從中牟利,這是當前中歐衝突的根本原因,而美國發起的關稅戰是最大的外部衝擊因素。

據近日國際媒體介紹:分析人士說,中國和歐盟不太可能迅速成爲親密盟友,儘管美國總統川普的關稅惡化了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與它的跨大西洋盟友和北京之間的關係。

「我不認爲歐盟和中國會聯合起來反對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歐洲、俄羅斯和歐亞項目主任Max Bergmann說。他解釋說,經濟衝突以及與貿易和競爭有關的現有問題是主要障礙。

Bergmann指出:「歐盟和中國的經濟結盟潛力有限,因爲兩者都是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因此是激烈的競爭對手,尤其是在汽車和清潔技術領域。」

「我認爲……除非中國願意做出一些重大讓步,否則我很難看到歐盟會團結起來支持深化接觸的戰略。」

格拉佐格•斯泰克是中國研究的Mercator研究所高級分析師,他向國際媒體指出:歐盟與中國的關係受到許多挑戰和風險的阻礙,這些挑戰和風險往往與經濟地位的衝突有關。

「歐盟和中國在貿易和產業政策方面存在根本性分歧,」他告訴CNBC。他解釋說,爭議焦點包括中國產能過剩帶來的挑戰以及歐洲的貿易分流問題。

這一切揭示了中歐在經濟利益上的根本對立的根源。

ESSEC地緣政治與商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Jean-Marc Fenet認爲,中歐在新形勢下合作失敗的一個原因可能是,北京覺得自己在與華盛頓的貿易博弈中佔據了上風。

「因此,與歐盟建立共同陣線的必要性就降低了,」費內特說,「事實上,現在北京擔心的是,歐盟會接受美國政府在貿易談判之外強加給它的反華路線。」

這種分析說明了中國在當前中歐衝突中缺乏靈活性的根源。

當然,也有分析人士向媒體表示:儘管如此,中國仍可以利用美歐關係鬆動的機會,試圖與歐盟建立更緊密的關係,「中國尤其會看到一個機會來打破跨大西洋聯盟,讓歐洲更接近」。但另一方面,另一些歐洲人可能在想像「在美國和中國之間進行對沖,讓中國減少對俄羅斯國防工業的支持,並(向歐洲)開放經濟」。

國際輿論認爲,美國的關稅行動甚至可能使中國和歐盟之間的關係更加困難,因爲它們可能會加劇現有的問題,比如中國的出口產能過剩。

有國際媒體認爲:在川普2.0時代,歐盟與美國的衝突增多,影響歐洲與中國的關係發展。甚至有中國學者觀察到,歐盟對中國和中歐關係的定位已改變,越來越重視中歐關係的競爭性,也認爲中國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立的陣營。

中國專家分析說,俄烏衝突與中美競爭徹底改變了歐盟對中國的定位,中歐之間的競爭性已佔據主導位置,「歐盟現在覺得中國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個對抗的陣營裏面的一員。」

專家因此評估說:儘管川普讓歐洲人感到「痛苦和屈辱」,但歐洲並未明顯向中國靠攏,或意圖拉攏中國來制衡美國。相反,歐盟更希望川普爲歐洲「火中取栗」,藉助中美之間的衝突,來迫使中國做出有利於歐洲的政策改變。

這一切的根源正如筆者上文所言,在於美國開啓的關稅戰、中美博弈和俄烏戰爭。它們給歐洲帶來了經濟、外交和安全上強烈的不安全感,於是選擇中美博弈作爲切入點,試圖通過在經濟上施壓中國,與美國建立利益一致的統一戰線,同時在中國面前抬高歐洲的重要性,在外交上迫使中國減少對俄羅斯的支持,最終獲得經濟和外交收益。

客觀地說,如果歐洲真的放棄一切,在中美之間選擇一家站隊的話,它大機率會倒向美國而不是中國。

中國應對歐洲調整政策

當前中歐關係的現狀說明,無論是在雙邊經貿還是外交上,中國都有提升的必要和空間,而不宜只是對抗,這不利於自己,必須採取實際行動扭轉這一切。

在當前歐洲與中美俄三國的博弈中,歐洲絕對處於下風。

根據國際媒體的報導,摩根大通執行長傑米•戴蒙警告歐洲領導人稱,他們面臨競爭力問題,目前正在「輸掉」與美國和中國的競爭。

戴蒙在愛爾蘭外交部于都柏林組織的一次活動中表示:「在過去10年或15年裏,歐洲的GDP已從佔美國的90%下降至65%。這並不妙。你們正在輸掉。」

戴蒙的言論突顯了歐盟在努力振興經濟之際面臨的挑戰,而俄烏戰爭更是其無力解決的。

考慮到川普的關稅戰、中美博弈以及烏克蘭戰爭的現狀,中國從現在開始就要確立對歐關係的新原則。

首先,在經貿關係上必須真正落實以互利爲主的原則,在對歐投資上多考慮採取合資而非獨資的形式在歐洲運作,更不能採取全資投資,將當地技術學到手後就關閉在當地的投資企業的做法。

要考慮對歐洲放開中國市場準入,包括稀土出口問題,在設立不得將中國出口的稀土轉讓、銷售他國的原則後,應放鬆出口限制。

而在地緣政治上,應以開放態度同歐洲進行更多的接觸,併力求取得共識或部分共識,尤其是對一些全球和地區熱點問題,特別是國際輿論詬病的川普對一些地區熱點問題的處理,例如俄烏戰爭、伊朗和北韓問題等,應保持經常性的溝通。這對雙方都很需要,而且十分迫切。

筆者認爲,只要中國不希望未來歐洲垮掉並最終無可奈何地徹底倒向美國,導致國際舞臺只剩下中美兩家博弈而不是有至少三家參與的話,上述原則就必須確立並切實落實,這是戰略和全域性性的問題,同眼前國內的經濟困難相比,無疑應該佔有更加重要的位置。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FT中文網歡迎讀者發表評論,部分評論會被選進《讀者有話說》欄目。我們保留編輯與出版的權利。

讀者評論

世說辛語

我這一生都受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裏闡述的全球化理念的影響,但同時國家利益又是我信奉的另一原則,這兩點成了我的寫作宗旨;而在方法論上,我則信奉「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同時我還廣泛參與中外民間外交活動,這對我的寫作收益頗大。所幸,我的專業又是國際政治,這給了我專業知識的指導。希望讀者和我成爲靈魂上的朋友。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