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歐關係

中歐峯會預期爲何持續走低?

張冬方:中歐原本有意進行貿易對話,以解決貿易關係中的問題。現在看來,問題沒有解決,分歧卻在加劇.

一個月前,我曾寫到中歐經貿之間原本有望歸於平靜的局面,又開始暗流湧動。一個月以來,中歐峯會召開前不到兩週,中歐之間的經貿又掀起了幾股風浪。這幾股風浪雖然不至於大到徹底掀翻友誼的小船,但足以將對中歐峯會達成實質成果的預期拉到最低。

在6月的G7會議上,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將全球貿易秩序的混亂歸結於中國,並追溯到中國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之時,稱「其他國家開放市場之際,中國卻專注於削弱智慧財產保護,實行大規模補貼,目的就是主導全球製造業和供應鏈。這不是市場競爭——而是蓄意的扭曲行爲。這種行爲削弱了我們的製造業。」與此同時,馮德萊恩將中國對部分中重稀土相關物項進行的出口管制定性爲中國慣用的「主導—依賴—脅迫」模式,並向川普和其他G7夥伴拋出新的新一輪的「中國衝擊論」。

一方面,美國總統川普的上臺著實打亂了馮德萊恩的節奏,無論是在對華關係上,還是對美關係上。此番「中國衝擊論」亦如此,在與美貿易談判進入最後期限之際,馮德萊恩冒著與華關係進一步惡化的風險,將勝算壓在與美聯合對抗中國的方案上,以此轉移川普對歐盟的敵意。

您已閱讀21%(459字),剩餘79%(177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米國薯國

薯國,愛喫馬鈴薯的德國;米國,愛喫大米的中國。本專欄聚焦於與中國比較下的德國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歐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數據保護、反壟斷等監管政策 。在數字經濟監管領域,歐盟是先行者。作者張冬方,資深媒體人,做過雜誌,幹過電視,做過人物訪談記者,幹過生活類編輯。近十年來紮根德國,觀察和報導德國社會和政治熱點,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