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電動汽車

反補貼稅會給歐洲消費者帶來什麼?

張冬方:中國電動汽車的優勢還遠遠沒有體現到消費者的購買行爲當中,但中國電動汽車品牌在歐洲消費者中的知名度和接受度在提升當中。

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柏克此次訪華的目標之一,就是緩和中歐之間正陷入緊張當中的貿易關係。先前,歐委會公佈了可能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加徵臨時反補貼稅。在訪問中國期間,哈柏克特意對 「懲罰關稅」和「平衡關稅」兩個概念做出了澄清,稱歐盟此舉不在於懲罰,而是對競爭條件的調整和平衡。

如果非得要咬文嚼字,除了需要對「懲罰」或「平衡」進行定義,還需要認清動詞後者的賓語到底是什麼,或者是誰。歐委會去年發起針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的反補貼調查,而最近又公佈了7月4日可能施行的臨時反補貼稅。不確定的是,歐盟靠將中國電動汽車進口拒之門外而爲歐洲車企贏得時間,是否真的能增強本土汽車業的競爭力,是否真的能推動汽車電動化轉型。確定的是,更高的關稅除了對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和在華生產向歐出口的西方車企產生影響,同樣也會歐洲消費者的購車行爲產生影響。因爲歐洲更高的能源成本、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歐洲生產的電動汽車更昂貴。也就是說,歐洲電動汽車製造商並不能給消費者提供中國電動汽車所提供的價格選擇,至少在短期內如此。

哈柏克所在的綠黨剛剛經歷了此次歐洲議會選舉中的重大挫折。哈柏克從中能吸取的教訓至少包括,德國要想實現從天然氣取暖轉向電熱泵取暖的能源轉型,前提條件之一得是能源消費者能支付得起轉型。當初因爲環保意識,德國選民將綠黨選進了執政黨,而綠黨參與執政後,選民的心態已經由綠色轉型「好重要」變成了「太昂貴」,這也正是綠黨此次遭遇選舉支持率滑鐵盧的原因之一。這個教訓或許在一定程度上也適用於出行領域的電動化轉型。

您已閱讀27%(642字),剩餘73%(177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米國薯國

薯國,愛喫馬鈴薯的德國;米國,愛喫大米的中國。本專欄聚焦於與中國比較下的德國和歐洲,尤其是德國和歐盟在數字經濟領域的數據保護、反壟斷等監管政策 。在數字經濟監管領域,歐盟是先行者。作者張冬方,資深媒體人,做過雜誌,幹過電視,做過人物訪談記者,幹過生活類編輯。近十年來紮根德國,觀察和報導德國社會和政治熱點,作者郵箱:[email protected]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