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副總理兼經濟部長哈柏克此次訪華的目標之一,就是緩和中歐之間正陷入緊張當中的貿易關係。先前,歐委會公佈了可能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加徵臨時反補貼稅。在訪問中國期間,哈柏克特意對 「懲罰關稅」和「平衡關稅」兩個概念做出了澄清,稱歐盟此舉不在於懲罰,而是對競爭條件的調整和平衡。
如果非得要咬文嚼字,除了需要對「懲罰」或「平衡」進行定義,還需要認清動詞後者的賓語到底是什麼,或者是誰。歐委會去年發起針對中國電動汽車進口的反補貼調查,而最近又公佈了7月4日可能施行的臨時反補貼稅。不確定的是,歐盟靠將中國電動汽車進口拒之門外而爲歐洲車企贏得時間,是否真的能增強本土汽車業的競爭力,是否真的能推動汽車電動化轉型。確定的是,更高的關稅除了對中國電動汽車製造商和在華生產向歐出口的西方車企產生影響,同樣也會歐洲消費者的購車行爲產生影響。因爲歐洲更高的能源成本、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歐洲生產的電動汽車更昂貴。也就是說,歐洲電動汽車製造商並不能給消費者提供中國電動汽車所提供的價格選擇,至少在短期內如此。
哈柏克所在的綠黨剛剛經歷了此次歐洲議會選舉中的重大挫折。哈柏克從中能吸取的教訓至少包括,德國要想實現從天然氣取暖轉向電熱泵取暖的能源轉型,前提條件之一得是能源消費者能支付得起轉型。當初因爲環保意識,德國選民將綠黨選進了執政黨,而綠黨參與執政後,選民的心態已經由綠色轉型「好重要」變成了「太昂貴」,這也正是綠黨此次遭遇選舉支持率滑鐵盧的原因之一。這個教訓或許在一定程度上也適用於出行領域的電動化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