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川普任期內展開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高關稅持續到目前,中美經濟出現了一系列衝突,美國經濟在高通膨下保持了成長,而中國經濟出現了社會面可感知的變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球經濟重心以及成長點依然在美國。中國通過長期代工實現貿易經濟的繁榮,在一系列跨國公司撤離後,過往的外貿路徑依賴使中國經濟出現了較爲嚴峻的挑戰,而電動車製造產業成爲中國經濟成長點之一。
美國最初同意並支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賦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PNTR)地位,儘管美國政府從未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但中美有過一段較長時期的經濟「蜜月期」,這種蜜月期的前提在於美國信任中國政府先前做出的政治承諾。經過中美關係複雜演變,尤其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前後美國政治精英對中國的警惕性陡增,中美關稅衝突時有爆發,但始終沒有升級爲全面系統並帶有攻擊指向的長期高關稅制裁。然而,川普的關稅政策改變了很多,美國施加的關稅制裁本質是對中國政府發出的政治不信任信號,而非中國業已對美國構成了實質性的就業威脅。在經濟安全化的背景下,中美關係尤其是經濟關係面臨深度重構。
美國對中國的關稅政策在保持高稅額、寬輻射的同時,亦保持較大的靈活性,並不斷更新。據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5月中發佈的公告,今年8月1日起,美國將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100%的關稅,對鋰離子電動車電池徵收25%的關稅,對包括N95在內的口罩徵收25%的關稅,對注射器和針頭徵收50%的關稅,對鈷礦石和鋁礦石等關鍵礦物徵收25%的關稅,對船岸起重機徵收25%的關稅,對太陽能電池徵收50%的關稅,對鋼鐵和鋁製品徵收25%的關稅。針對半導體產品,美國政府將在2025年1月1日起徵收50%的關稅;2026年1月1日起,將對鋰離子非電動車電池徵收25%的關稅。明顯,一系列措施的主旨在於弱化中國出口優勢商品,其中新能源產業是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