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生活方式

論一個食客的自我修養

範庭略:對於一家餐廳的用餐體驗,每個人都該抱有理性期待。因爲美好的就餐氛圍,是由多重且複雜的因素決定的,其中就包括用餐者自己。

1989年的夏天,我去到廣州的某個酒家進行一次很難忘的暑期工經歷。今天回想起來,那次經歷和當時學校裏面人人都想出國留學的大背景不謀而合。在那個時候,很多同學選擇去考一個廚師的證書,據說有了這樣的專業背景,會很容易在墨爾本或者洛杉磯的華人餐館找到一份工作。當然,還有人去學推拿的,甚至還有人去學鍼灸。一晃眼,三十多年過去了,周圍已經有不少朋友定居在歐美,但是究竟有多少朋友是因爲學會這樣的一技之長而移居海外的,我居然一個都沒有想起來。

總之,那次暑假工的經歷給我留下了難忘的印象。後廚學徒的經歷,讓我的腦海裏面至今殘留著菜刀刮骨的聲音、剁肉的聲音、用刀刮鱗以及將魚肉與魚骨分離的聲音,還有油氣噴出然後火焰的聲音,當然更多的記憶還有大勺在大鍋裏面刮過的重擊聲。然後清楚地記得鋒利的刀刃切開手指的瞬間感受:白色的裂縫,然後在血流出來之前,似乎時間是停滯的,彷彿是電影裏面的一個鏡頭。在那一刻停滯的瞬間,我的腦海裏面出現的怪念頭是:怎麼會切到手指上了。

其實那個時刻是很有意思的感覺,因爲痛覺是緩慢地傳過來,這種刺痛感的神經傳導與血液流動的速度究竟哪個更快好像都跟生理科學沒有關係了,畢竟作爲一個手忙腳亂的學徒工,在後廚做切菜的工作,手指頭不被切幾下,似乎都不符合所謂的肌肉記憶一說。切過幾次之後,手指就會自然而然避過刀鋒的節奏而學會速度與協調節奏,以至於後來在成都某個餐廳門口看到招聘墩子的廣告,居然馬上想起了以往切菜的經歷。

您已閱讀17%(608字),剩餘83%(299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浮光印跡

範庭略,圖書出版人,並主持一檔原創播客節目《新生活之聲》。浮光掠影,錄不盡都市芸芸;今欲有憑,存不完歲月浮沉。就此存照,倒是有了浮華生活窺豹一斑的可能。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