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經濟不同於簡單傳統的農業、工業經濟,更不是厲兵秣馬的戰時計劃經濟,而是一種結構多元、關係錯綜、充滿不確定性的複雜非線性經濟體。對於現代經濟,風險清零是不可能的,那隻能導致經濟去現代化,退化到簡單線性的工農經濟狀態。在現代經濟治理過程中,只能是長期與風險共存,通過去中心化的現代市場經濟和多元社會組織,以不確定性應對不確定性,形成一種反脆弱的韌性循環結構。
承認風險的內生性,通過馴化小的波動和風險並長期與之並存,從而避免大的崩潰式風險和危機,這是現代風險治理觀,是一種動態思維。相反,企圖風險清零的一刀切做法,看似暫時清除了風險,實際上積累和隱藏了更大的風險。比如對待房地產的問題,爲了清除房地產泡沫和債務,整個行業出現巨大調整,看似房價泡沫和房企債務得到了抑制,但是地方財政出現極大壓力,投資出現了較大滑坡,社會出現了大量爛尾樓,實際上製造了更大的經濟和社會風險。數據表明,自房地產「三條紅線」發佈兩年多以來,房地產投資下降了約20%,地方政府土地轉讓金減少了約70%。到2022年7月,全國爛尾樓佔比近4%,最近一年恐怕更多。
就像工業化進程必然伴隨環境汙染,城市化進程必然伴隨大城市病,資本化進程必然伴隨股市波動,經濟快速成長必然伴隨貧富分化,對現代經濟來說,發展必然伴隨著風險。風險型社會是現代化進程中無法避免的現象。如何對待這些問題和風險,反應了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從已經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國家的經驗和教訓來看,發展中的問題還是要靠發展來解決,現代化中的問題還是要靠繼續深化改革開放來解決。風險治理要在底線思維的基礎上做到動態控制,允許一定的市場波動和可計量、可對沖的風險,在長期與風險和不確定性共存的過程中提高經濟和社會的免疫力。風險清零的思維不適合現代經濟社會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