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馬友友

馬友友:文化的獨特性在於化敵爲友

張璐詩:這位新近榮獲古典音樂大獎的著名演奏家仍然相信,在現今爭吵不休的世界裏,音樂可以提供更加親密、深刻的交流。

「我喫喝不愁,一輩子優裕,別無他求。得知獲獎訊息後,我和團隊第一時間想的是,怎麼用好這筆錢」, 大提琴家馬友友與我們一起坐在瑞典皇家音樂學院(Kungliga Musikaliska Akademien)裏交談:「這筆錢肯定不會被存入某個人的銀行賬戶裏。」

他是今年5月揭曉的比爾吉特•尼爾森大獎(Birgit Nilsson Prize)得主,在10月18日斯德哥爾摩音樂廳的頒獎禮上,他從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上接過獎盃,並獲得一百萬美元的獎金。

這個古典音樂界獎金最高的獎項,是世界歌劇史上收入最高的瑞典女高音歌唱家比爾吉特•尼爾森留下的一筆遺產。舉行頒獎禮的斯德哥爾摩音樂廳,也是比爾吉特•尼爾森1945年首次在瑞典首都登臺之處。她在世界歌劇界的成就令她的頭像出現在了5百瑞典克朗的紙幣上,可是當紙幣的流通日益減少,比爾吉特對後世的影響則越來越集中對新一代音樂家的鼓勵之上。早在1973年比爾吉特就創辦了每年頒發的獎學金,支持年輕的聲樂演員繼續深造。而在她2005年去世前,比爾吉特還設置了「比爾吉特•尼爾森大獎」,並以自己的名義創辦了基金會專門做評獎。2009年首屆大獎得主歌唱家多明戈是她去世前選好的獲獎者。自此,大獎每隔三年頒布一次,迄今共頒發過五次,前幾屆得主包括了與比爾吉特•尼爾森合作密切的維也納愛樂樂團、指揮家裏卡爾多•穆蒂。

您已閱讀16%(576字),剩餘84%(29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