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

如何避免「個人自願減碳」淪爲噱頭?

平臺需要明確做個人碳賬戶和碳普惠的初衷,如果有碳交易目的,就需要嚴肅性更強的數據。

距2020年9月中國明確提出2030年碳達峯、2060年碳中和(簡稱「雙碳目標」)已過去兩年。在中國運行碳交易市場的背景下,各市場主體尤其是控排企業需要購買減排配額及碳抵消,增減的碳匯成爲有價值的資產。

一些地方政府和銀行、企業正在嘗試收集和計算居民個人生活消費產生的碳排放及碳減排量。這些數據接入「碳普惠」「個人碳賬戶」等小程式,「誰減碳,誰獲益」,帶動個人自願減碳,如購買低碳產品、乘坐公共交通替代開私家車……

碳管理軟體及諮詢服務提供商碳阻跡創辦人晏路輝指出,推動碳管理或者碳相關政策,一般是「抓大放小」,先抓住一些重點排放單位。而個人用戶端儘管是分散的,但是數億用戶加起來的排放仍有體量。管理個人層面的碳排放對推動全社會減排、實現碳中和具有影響力。他認爲,個人碳賬戶的意義還在於讓消費者(C端)接觸和購買低碳產品,乃至形成爲低碳買單的意願,倒逼企業(B端)提供更加低碳的產品和服務,甚至影響至政府端。

您已閱讀16%(402字),剩餘84%(205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