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通膨削減法案

從氣候角度看《通膨削減法案》

王英良:美國這一立法對中國可能存在一定的衝擊,美國推動本土市場走向相對封閉,中國也會面臨新的減排壓力。

8月16日,拖延近一年的《通膨削減法案》由美國總統拜登正式簽署生效。這是拜登去年推動的1.75兆美元「重建美好未來法案」的「縮水版」,是繼《晶片與科學法案》後,聯邦政府推出的又一個千億美元級涉產業政策的法案。

法案涉及海量資金投入,存在政治利益輸送與交易

從2021年9月來自肯塔基州的民主黨議員約翰•雅姆特提出「重建美好法案 」(H.R.5376)開始,到11月法案在衆議院通過,再到2022年8月議案在參議院通過,最終拜登簽署成爲法案,歷時近一年。其所有的支持票都是來自民主黨,而所有的反對票都來自共和黨。法案早前在參議院以50對50的投票結果進入僵局後,由副總統卡瑪拉•哈里斯投下關鍵性的贊成票通過,而在衆議院是以220對207的票數獲得通過。可見,在涉及能源、稅制、產業改革的問題上,兩黨存在嚴重的對立和分化。法案的通過完全是民主黨利用現有主政地位而實施的「獨角戲」。

您已閱讀9%(387字),剩餘91%(369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資本與國家

王英良,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博士,中開國際事務(NEIA)研究部創辦部長,「百人百訪」全球高級對話欄目主創人,主要研究領域包括中美政商關係、跨國公司、產業投資與國家競爭等,自2021年5月起成爲「FT中文網專欄作家」。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