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與重塑

中美達成審計監管協議,中概股能否雲開月明?

羅志恆、方堃:中美達成審計監管協議是權衡結果,中概股保住在美上市地位,也維護美方投資者利益,後續仍有賴於金融監管部門的智慧。

8月26日,中國證監會、財政部與美國公衆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PCAOB)簽署審計監管合作協議。本次協議作爲監管合作的框架,執行環節仍有較大不確定性,仍需經過雙方監管實踐的檢驗。中美達成審計監管協議本質上是雙方金融博弈下權衡取捨的結果,既有利於中概股保住在美上市地位,也有利於維護美方投資者利益。雖然中概股監管不確定性尚未完全消除,但中美審計協議是歷史性突破,為後續監管合作開闢了新的道路,有望規避中概股全面退市的尾部風險。國內法規體系完善以及迴歸上市管道暢通,也爲美國監管高壓下的中概股提供了靈活多樣的選擇。

一、中概股審計協議爲何遲遲難以達成?

中美審計跨境監管合作有其歷史基礎,早在2013年中美雙方就已簽署執法合作備忘錄(MoU)。先前中美審計合作協議受到諸多因素干擾陷入僵局,一波三折,其中既有中美資本市場國際化程度差異、監管部門執法許可權的客觀因素制約,也有美國政治勢力打壓中國等主觀因素阻撓。

您已閱讀10%(399字),剩餘90%(370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